Categories
杂文 All

關於感情利益,你需要瞭解的

在談上一篇《與女利主義的共處》時,我已經點明了感情中最致命的爭議惟財產而已。現實中,也有法院要求女方返還給男方戀愛期間開銷84萬的真實判例(徐某、俞某婚约财产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朋友直説這種例子等於是詐騙了,肯定得這麽判。市井中既有「感情騙子」一詞,以經營關係使詐騙之實並不新鮮。

既然利益無處不在,也有被詐騙的風險,就需要延申去講講一些如何界定利益的法律工具,比如「婚前協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主題特別反中國價值觀,中國人那就「談錢傷感情」了嘛,親朋好友結婚你聼誰立過婚前協議了?你不祝人家白頭偕老,講這些東西,那不是挨駡嗎。另一方面,國人法律意識淡薄,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基本沒看到這方面有價值的中文文章,嘗試自己開創性地啓下蒙,但由於本人自身也不能説特別瞭解此主題,講得不好多請包涵。

這還得從一則平日的笑談中説起,我打趣地跟朋友説,能錄入維基詞條的公衆人物,沒幾個沒離過婚。可能在社會資源越豐富的人眼中,婚姻就越不是件「人生大事」。即使普通人之間,中國離婚率也年年高漲,某種程度上猜測,西方 prenup 如此盛行,與高離婚率是有直接聯繫的。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在探討一個法律問題,很多是西方司法的先進經驗,壓根在中國可能都沒有對應更別説適用,畢竟中國司法是一個搞出「離婚冷靜期」的系統,沒啥值得期望的,我們只能朝著一個好的方向去學習。

最常見的,也是很多國人都聼過的,就是上面提的婚前協議(Prenuptial Agreement),英文簡稱爲 prenup。内容則是對婚後的權益所作的協議,商議雙方的個人及共同財產在離婚時如何分配,以及一些權利和義務的説明。承上文維基的笑談,港臺在司法方面肯定更進步一些,我是有搜到幾篇繁體中文文章的,但也還是和西方的差距很遠,而且他們似乎有一個誤區就是有錢人才需要婚前協議,似乎有錢人容易離婚這件事已經成爲一種刻板印象了。

當然涉及更多的法律問題,例如是否能執行,本文不做探討,只做掃盲。掃盲的目的是爲了讓你知道文明世界有這些東西,你也應該去做適當考慮。比如即使在香港法律中,婚前協議也不可被強制執行,它不能淩駕於法庭在離婚案件中可以對家庭資產作出配置的寬泛自由裁量權。[1]中國情況更甚。不過我也找到一篇文章介紹中國民法典框架下如何簽訂婚前協議,提到中國法律層面對「婚前協議」未明確其概念,但有辦法形成一些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可以細讀。[2] prenup 在中國的問題仍舊是沒有群衆基礎,而不是沒有方法簽署。

Matrimonial regime,夫妻財產制。婚前協議的歷史不長,但它作爲分割財產的法律基礎的歷史就長了,惟亦於地區不同而差異極大。默認情況,法院承認的是 Separate property systems,下面有數種分支。首先是 Separate Property,獨立財產,此種情況下所有的財產,無論是婚前的還是婚後的,都是單獨擁有的;Separate Property with Equitable Distribution,公平分配的獨立財產,在這種制度下,當婚姻期間獲得的大量財產為配偶一方所有時(例如,所有婚姻財產的所有權僅在丈夫名下),法院將在配偶死亡或婚姻解體時對較富裕的一方的財產進行公平分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寡婦和離婚者及其未成年子女因較富裕配偶的死亡或離婚而陷入貧困;南非的 Accrual System 和加拿大的 Deferred Community Property,婚姻財產在婚姻期間是單獨擁有的,但在婚後(離婚、配偶死亡),淨資產作為共同使用的財產被集中在一起並進行分割;美國的 Tenancy by the Entirety,在這種制度下,配偶被視為一個人,各自對標的財產擁有平等的所有權。在美國的一些州,TBE 僅限於不動產(例如,夫妻以整體租賃者的身份取得家庭住房的所有權),而其他州則使其既適用於不動產也適用於個人物件(例如,夫妻也可以以整體租賃者的身份取得家庭汽車的所有權)。除了默認的 Separate property systems 之外,還有 Community property systems 等形式,可自行查找深度閲讀,此處不纍述。

Voidable Marriage,可撤銷婚姻,出現於早期的教會法院,婚姻一方沒有有效同意時可以提出撤銷,使婚姻廢止(Annulment),常見的原因有:脅迫、走眼、醉酒或精神缺陷。婚姻廢止(Annulment)不等於離婚(Divorce)。

這些都還是建立在傳統的 Marriage 之上,繼續掃盲一些不常見的類型,Cohabitation Agreement,可以直譯作同居協議。功能和内容其實和 prenup 的差別不大,同樣都是對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的界定以及財產的保護。這就很能保護一些戀愛之中的非婚姻的關係,就好比開頭引用的那一則判例。當然,Cohabitation Agreement 能出現的背景也完全不同,Cohabitation 通常不是指字面意思上,兩個小情侶住到一起了,而是指一種長期的狀態,婚姻之實而無婚姻之名。同樣的,一些國家的法律是給予了 Cohabitation 特別地位的,比如挪威就是將 Cohabitation 定義爲在一起生活五年以上,所以才會相應地出現 Cohabitation Agreement,當然,這也是完全不可適用於中國的東西。

FindLaw 網站上列舉了 Cohabitation Agreement 應該包含的一些基本内容[3],也適用於婚前協議:Property accumulated during the relationship (關係期間積累的財產)、Property acquired by gift or inheritance (通過贈予或繼承獲得的財產)、Property from before the relationship (關係前的財產)、Expenses (開支)、Separation or death (關係破裂或死亡)、Dispute resolution (糾紛解決)。

Registered Partnership,或者 Domestic Partnership,可直譯爲註冊伴侶關係。很大比例,Registered Partnership 和上述的 Cohabitation 其實是針對同性伴侶甚至開放式關係所形成的法律保護條例,這方面自然以北歐最爲先進。比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網站上就提到:如果您是民事結合,您幾乎享有與已婚夫婦相同的所有權利。條款和條件、費用和程序是相同的。然而,並非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承認民事結合的地位。[3] 還有一個非常類似的概念,稱之爲 Civil Union,民事結合。一般認爲民事結合是和婚姻關係完全相同的,婚姻是更具傳統和宗教含義的契約,而 Civil Union 完全是建立在民事法之上,故得此名——以簽署民事伴侶關係文件形成,以解除文件告終,極其「理性」。

如果起草一紙協議就會破壞「浪漫」,大抵也不是我的理想對象了。如此理性,未嘗不可,這也是想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References

[1] 趙、司徒、鄭律師事務所. (2021, February 25). 香港婚前協議概要. Retrieved March 7, 2022, from url

[2] 刘永斌律师. (2020, July 18). 民法典框架下如何签订婚前协议?. Retrieved March 7, 2022, from url

[3] FindLaw’s team. (2018, November 13). Cohabitation Agreements. Retrieved March 7, 2022, from url

[4] Gemeente Amsterdam. (n.d.). Registered partnership. Retrieved March 7, 2022, from url

Categories
All 杂文

與女利主義的共處

很遺憾我終於領悟了感情中最致命的爭議的確是錢。雖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説法,但卻是第一次表達認同。

大夢初醒,不得不讓我開始再次審視「田園女權」或是「女利主義者」是如何在包裝自己。

我曾經在《中國女權觀察》一文中就早已剖析到,經濟獨立才是女性獲得地位的標誌。然而當我真的聽到「讓我付錢其實算我的一個雷區,男生就該出所有錢。」這種世紀金句後,驚耳駭目,至今未得平靜,可謂是患上了小仙女 PTSD 。

此等明言追求利益之語,無蘊含任何平等之理,謂之女利者爾。女方到底是在找提款機,還是在找男朋友,我是不得而知。況且女方自詡是爲爭取女性權益盡心盡力,亦稱認可我的觀點,喜歡我的文章,即上引之文也已讀過,一時我竟不知這是否在反串。

近來我瀏覽不少相親平臺,像是微博的拯救大齡二次元,只是想擁有更大的樣本去概括女性的基本要求和思想——其實大家都很正常。

川渝地區向來以女性地位高而美名在外,我就看見一位重慶的女性投稿人在戀愛觀中寫到:「男生也是爹媽的寶貝,也是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長大,所以我不需要你一味遷就我,心疼包容都是相互的。」亦提到禮物方面應是互送,且她會送價值相等的東西。家鄉的妹子,煞是動人。

一位微博網友的擇偶要求

當然我也不搞地域黑,來看看一位廣州女性投稿人,她的老鄉,是怎麽説的。總體上,她還是要求男性應當大方,限定在財力範圍内即可。她的故事,是遇上了某個前男友,爲他自己很捨得花錢,卻不肯在她身上花錢。我必須附議,這是大忌,我的情況恰恰相反,我甚至自己在家只吃券後三塊的外賣來省錢,和她在一起時請吃高端日料,從未有怨言。這位投稿人還補充到,當然如果你本身是很節儉的人,我會陪你一起節儉,這就是她對財力範圍的包容及理解。所以説縱觀下來,大家都很正常。

相反她倒是故事中的那類人,頻繁給自己買了很多好東西,卻只會一直對我說沒錢,異地期間一次沒來找過我,都是我找她。她「沒錢」期間買的每件東西,都比往返機票來得貴。我直言這個問題之後,她的回答是:「這麽便宜那你還不幫我買了?」男生一定得心疼女孩子,每次搶奪輿論高地,都快得驚人,不止這一個方面。

後來有女性友人讓我看豆瓣小組娛樂,討論中常常會出現一個「摳男」的詞,指代不合時宜的極端節省以及本身富裕但不肯為女方付出的人。很顯然我面對她時從來沒有「摳」過,更不是後者,她卻仍不滿意,暴露出了貪婪本性。

在我動想分手念頭最重的時候,聽了我故事的好友是這麽評價的:

總感覺她是在傳統女性和現代女性這兩個角色之間掙扎。

某友

一句非常委婉的説辭,我翻譯一下,這叫「縫合怪」。既想好處收盡,又不像承擔任何責任。關係在她們面前只是消遣,從來不是責任。

把這個矛盾推上頂峰的話題,就是彩禮,我平生厭惡至極的陋習。而我後來發現,因這個話題而破裂的關係,不在少數。感情中最核心的組件,唯錢是也。

一個「進步女性」隔三岔五就把彩禮挂在嘴邊,令人匪夷所思。

彩禮是什麽東西呢?男女結婚時,新郎或其家庭給予新娘父母的一部分金錢、財產或禮物。從人類學角度來看,在古代時彩禮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用以交換新娘家庭所損失的勞動力,及賠償她家庭中直系親屬的缺失。這也是大多數反彩禮的人會提到的一點,彩禮是「賣女兒」的陋習。

她號稱要和我一起移民,我一句話就嗆到她啞口無言:「加拿大人不要彩禮。」難道支女要自比中國女權已經進步到遠勝北美了?我想來不屑於用「支女」這種侮辱性的表達,今日確實想破戒了。活生生的典例,根本沒學到西方女權平等的精髓,不知在何處看了田園女權的東西在瞎起鬨。

同理,一些嫁給外裔的女性,哪怕是在國内生活的,也隻字不提彩禮了,知道只會自討沒趣。這種雙標才是最令我寒心。硬要讓我簡介一番自己的話,除了這身皮還是小黃人,再無其他東西是黃的了。跟我也別談彩不彩禮的話題,如果有人談了,只能説明此人根本沒有真正瞭解我。我在復盤的這段時間也得出了結論,事實如此,那個人從未真正瞭解我。

讓我們回到上文提到的豆瓣小組,其中不乏支持彩禮的用戶,我來一一駁倒謬論。

核心論點一:彩禮是對女性的生育補償。其實還滿有道理的,國男就吃這一套,國男滿口都是生育,但她們顯然挑錯了對象,我豈能跟國男是一批人?生育於我而言無關緊要。況且生育率的數據大衆都能看見,年輕女孩個個都説不生孩子要丁克,她也是其一,既然我們早已達成了共識,「生育補償」一説不是不攻自破嗎?想要生育補償的小仙女們就去找國男吧,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婚姻本來就只是一個市場。

核心論點二:彩禮是買斷的冠姓權。我承認也有道理,但其實我跟上述態度一樣,從來不在乎這些東西,孩子要跟女方姓無所謂啊。任正非三個子女三個姓,越是厲害的人越不會在意這些細枝末節。

核心論點三:彩禮是遠嫁補償。這就回到市場經濟行為的那一段表述了,這是女方家中少了一人而索要補償的「買賣人口」行爲。時至現代了,交通亦尤便利,回誰家都可以,兩頭兼顧。而回家無非指的是過年而已,當代現狀,我想大多都是小兩口在某個大城市打拼,離雙方家庭都不近。況且以此邏輯,若是贅婿,反倒是女方該付彩禮給男方吧?我聽聞確實有地區持有此規矩,如果身處這種規矩不雙標的地方,我甚至可以贊同這一點。

上述三點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我明示我不要孩子、冠姓權、可以入贅之後,她們能淡定地回一句「那我不要你的彩禮了。」嗎?這些論點究竟是她們的真實論點,還只是套錢的藉口呢?尤其是第三點有親身體驗,我和她曾聊到過,我提及我可以婚後去你家,她並沒有鬆口,仍然堅持索取彩禮。

講個小插曲,日本贅婿,多出現在獨女家庭,岳父母真的是把贅婿當成是親兒子來對待,這位贅婿到時候是會繼承女方家庭的家業財產的。小仙女們聽到這類贅婿,怕是覺都睡不着吧?這可是過來搶錢的,她們勢必不讓男方入贅。敢動我的利益,那怎樣都不行。當然,我保留對日本這種狀況的看法,只是一則隨口一提的小故事。

豆瓣上更有甚者開始打共情牌,說我一個男的都覺得該付彩禮,你試想你以後的女兒你會不要彩禮嗎?聽得我都快笑了。我若會生女兒,説明我已經移居自由世界,我的女兒也將是一個在自由世界長大的人,我的答案是:確實不要。

哪怕我現在沒身處自由世界,在我的家鄉,重慶,也是沒有彩禮一説的。之前網路盛傳彩禮地圖的 meme,重慶赫然寫著 0 元,也曾是熱門話題。現在來了一個人,非得和我一個即將移居自由世界的重慶人扳彩禮,大概也只有説一句不合適而收尾吧。在我聽來,這就跟中國人疑惑爲什麽不把拜登照片貼白宮門口的新蘇聯笑話一樣可笑,充斥著以己度人的鹽鹼地思想。

前幾天看見這樣一張截圖,當然出自著名的段子論壇,真實性存疑:

一張網傳截圖

如果屬實的話,就太具有諷刺性了。只能説明真正要女方出彩禮的時候,她們自己也是不願意的,跟入贅的狀況如出一轍,她們真正的目的,只要想要錢。

原生家庭也能噁心到另一種程度,即是最近發酵的一個事件,B站一位寵物博主,女方家長要求50萬彩禮,不給不放人,强行帶走女方並毆打了當事人。明明也能碰見戀愛觀正常的女性,攤上這樣的原生家庭,也是另一種悲哀。以前也常有男方貸款給予彩禮的事件,這種情形下,女孩子嫁過去不就是一起還債的嗎?家庭能無理到此般地步,實在難逃其咎。彩禮只會在惡性社會事件下,名聲越來越臭。

一點象徵性的彩禮,討個彩頭,當作一項傳統習俗賦予一點儀式感都還好,怕就是怕這種貸款都得付的天價彩禮。可惜的是,我遇見的這位女利主義者是天價彩禮的代表,我們一起參加過她同學的婚禮,她再次留下的金句是:「彩禮只給了幾萬,一定不能未婚先孕,不然彩禮就要不到高價了。」——這就是她對一位好友婚姻的概括和感想。還在我也得到了女性友人的共情,嘲諷她是在明碼標價。

至於天價彩禮的標準究竟爲何,2021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指定了十五個縣市區作爲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同年9月22日,再新增17个第二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明確要「打擊天價彩禮」。

32個全國婚俗改革試驗區

以其中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爲例,新的村規民約倡導彩禮不高於3萬元。

當然,人人都知道這是空頭支票。一來,一些天價彩禮最嚴重的地區根本沒有上榜,反倒川渝這些本來就幾乎沒有彩禮的地區有納入名單,根本是一場政治戲。二來,不會真有人因爲彩禮超過規定而起訴,我的ex就是超過規定的天價彩禮代表,我會因此起訴她嗎?對正常人來講,起訴完也不必結婚了,實驗區的獎懲措施完全沒有效力。

後來因彩禮吵太多次了,她開始找藉口,說這是考驗心意,這是我特別反感聽到的一個理由。錢能考驗什麽心意呢?一定要讓男方傾家蕩產才叫考驗心意?面對富二代,你要開多高的彩禮來考驗心意呢,50萬甚至500萬?即使500萬的天價,富二代都能再拿出來5000萬包十個情婦,這考驗不了任何心意。除非你也開一個讓富二代也得貸款才能搞定的價,但我不相信誰會蠢到接受。——事實上,支女不會為富二代老公再包了十個情婦而憤怒,因爲她們已經撈夠了利益,為情婦放風都沒問題,利益足夠,萬事皆可。這是真正的物化自己,與女權背道而馳。花每一塊錢對每個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心意也體現在方方面面,感受不了我的心意就拉倒吧,好像弄得真非你不可似的。再者還是一個雙標問題,人人常説雙向奔赴,一個異地時一次沒來見過我的人,那麽你的心意又在哪呢?我絲毫未曾感受到。

引申一點,彩禮在當代有些許的定義改變。有些語境的彩禮不再指的是給女方家人,而是給女方本人,同時附上一定價值的嫁妝,婚後一起作爲啓動資金來幫助一個新家庭。這種模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這種模式仍然有要求一個高於男方財力的天價數字的個例,就特別奇怪了。如果是嫌棄男方經濟條件太差的話,根本沒必要走到婚前談彩禮這一步了吧。

豆瓣小組中還是有很不錯的用戶,與「摳男」相對,一些極其張揚跋扈的女利主義者被挂了出來,如這個貼子。我對前任的印象,大概沒差貼子中的女主角多遠,算是一件悲哀的事吧。

當我為豐縣母親發聲,為拐賣婦女而憤慨時,這是真切在為女性權益,對現有的社會問題,去盡一份力。因爲這傾斜得太厲害了,人人知道女性處於弱勢之中。但對一些養尊處優的公主們來説,她們何嘗領會過平權的真諦呢?

説了這麽多,於我而言,走出窪地,海闊天空。走出窪地之前,我也不會再去摻和兒女情長的瑣事,徒讓自己憤怒以外,沒有任何意義。在此也感謝一位女性友人這段時間一直與我分享看法,讓我明確這只是個人的問題,世上也有她這樣真正懂得平權的人存在。

Categories
All 一點人生經驗 杂文

瑣碎澳門回憶

拿到老哥寄給我的畢業證書時,四年本科生涯算上完完全全畫上句號了,澳門這座城市,也不知下次再去會是何時。

陰差陽錯——早期談及赴澳讀書的理由時,用過這個成語無數次。不盡人意——則是近一兩年規劃升學願景時,夾雜著自己無能的埋怨。

不夠我的埋怨常常是這樣描述的:來澳門不後悔,但有點後悔選這所學校了。

比起就讀一所地理位置很一般的國内雙非或是末流211,選擇澳門這個平臺,我從中獲得的資源多了太多。

一是眼界的開拓:家境並不富裕的我,在決定來澳門之前也和家人商討了許久,哪怕澳門學費已經比其他國家低很多,畢竟也高出國内錄取的院校太多,更不計高昂的生活成本。從未踏出過國門的我,以前從未想過大學期間能在香港街頭同港人抗爭,能在臺中搭著友軍的機車飆下大肚山,能只抽一個短短的周末飛趟胡志明參加活動,能獨自一人買張JR PASS就走半個日本,能在墨爾本讀一個充實快樂的暑校……一部分得益於學校補貼,作爲澳門的公立學校根本不差經費,以墨爾本之行來講,倘若要自費去一趟交給學校的那點活動費可能還不夠往返交通;一部分得益於這邊得天獨厚的市場條件,催生出了不少廉航,像是UO,這種航司的定位完全就是爲了讓香港人能周末出去走走。所以我雖然出去很多次,其實並沒有花太多錢,機票錢甚至比回趟家還便宜。以前高中班主任聊到當時他有朋友周末都要出趟國,想暗示是一種奢靡的行爲吧,同學反應也都是或驚訝或羡慕的反應,沒想到一畢業我就自己過上了這種生活。其實歸根結底,是消費習慣和觀念的不同而已,並沒有奢靡到哪去,港澳人要出門都得過一次關,去很多地方免簽也跟去國内城市沒啥區別,加之地理距離上其實並沒有很遠,你要説目的地只是國内結果是飛烏魯木齊,其實還遠多了。這些因素決定了國内市場就根本催生不了UO這種航司;一部分還要歸於政策吧,我主要想指的是公共假期。出行得太多,朋友好似都覺得我很閒,可以天天出去玩。其實,真的挺閒……獨特社會背景使得澳門假期真的超多,簡單來説就是不管中西統統放假,聖誕節算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節假日之一,國内當然享受不到,甚至還各種打壓。但有趣的是,春節中秋什麽的我們也放假,真正國外留學的朋友就開始饞了,你們假是真的多。當然,政策因素還可以指另外一些平臺上的優勢,像是之前國内停辦台灣通行證的旅游簽注,但那東西台灣根本不care的,你懂的。只要在澳門辦到入台證,我直接就護照入台灣,根本不受政策影響,不過國内理論上是不允許這種行爲的,國務院好像還稱這種行爲叫非法繞道台灣來著,引人發笑。

這些經歷,是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我的。老生常談,還是反送中這事吧,其實每當對比現在的我和剛入學時候的我時,都能發現巨大的差別。14年,雖然我在撐雨傘,其實那時候就一小破高中生,什麽都不懂,大概是所謂憤青。當真正融入了環境,去感受了他們的遭遇,去目睹了真實的情況,去厘清了事件的脈絡之後,整個價值觀和理解水平已而截然不同。這些改變,真真切切地轉變了我的思考模式,促使著我改變了很多習慣,影響著我對未來道路的決策。眼界這種東西,真的很重要,想起多年起知乎上看過的一個回答,是在比較人大附中的學生和小鎮做題家的背景差距。人大附中的學生小時候就被父母帶著周游列國了——看,我們現在是在關島上空。理科小鎮做題家,可能關島在哪都不知道。人大附中的學生的成績很可能確實卷不過小鎮做題家,但往往會在未來走得更好。資源很重要,眼界很重要。常言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正是描述的這樣的情景。

二是高配的資源:其實原因是重合的,如此富有政府下的一個公立學校,根本不缺錢。第一點也涉及很多資源,看似有點重合,不過這裏我想强調的是一些硬件上的資源。最近還刷到一個極爲諷刺的問題:中國既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爲什麽這麽多大學還裝不起空調?其實還不乏名校。去女友學校玩的時候,就被沒有空調的教室熱得不行,要知道我們冷氣都是像不要錢般地開,上課往往還得披一件小外套,因爲太冷。而我四年沒做過清潔,因爲宿舍是配有保潔人員的,宿費貴點實則都花在了刀刃上,況且現在想來也沒有太貴,很多國内新宿舍打著豪華的旗號,配置一般般,比我們貴多了。這其實只能折射我的懶惰,難怪以前譴責資本主義要用諸如頹廢的詞,躺平族還想多頹廢頹廢。再者,學術上的支持,最近幫CQU煉丹,自己的顯存不夠,想找教授借台設備,教授一臉懵逼的回復:我的學生也是用自己的筆記本啊。大概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麽要求吧……然而我們在校的時候,有需求的設備都是可以問導師要的,好幾個畢設也是煉丹的同學,就向導師借了顯卡,我只能説國内大學的經費真的不足,這可還是本市唯一985啊……

而我有點後悔的原因,則集中在學術問題上。一是被同行灌輸的排名焦慮,身邊這些留學生準留學生,真的都是盯著排名在看,頗具中國特色。然而我們學校根本無排名可言,最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是,四年前一所在本地口碑差過我們學校的私立大學,這幾年通過砸大錢排名飆升,一對比就更來氣了,加大了這種排名焦慮。我們學校太小,發展不起來學術規模,明明這麽有錢,刷刷排名完全是可行的。

二是學術水平真的不咋地………我的導師真的超佛系,根本不管事,雖然也滿幸運畢設最後成績還可以。聽到我要gap的消息之後,導師也親切地説了一句可以繼續跟著我們做科研,刷刷簡歷,然後從此杳無音訊……我自己去找了CQU的活來幹,都靠譜多了。可以說,我們學校幾乎沒什麽學術可言,畢竟科研人員都那麽寥寥數幾,沒什麽大項目。

三是保守的領導層,不得不説領導層真的是很中國的。譬如有學弟向學院申請機器人的器材,得到領導的回復是「你能為學校帶來什麽?」,這句話真的是在國内耳朵都聽出繭來了,沒想到在澳門還能聽到。我跟的導師是項目經理,經費都從他手上過了,我很清楚購置設備的經費是肯定有的,上面我也多次强調學校其實富得流油的。但他們仍然不肯去購置一些目前學院缺口課題相關的新設備,想必也跟缺乏做機器人課題相關的老師有關,從沒想過要講課題完全交給一個學生去做。另外學院的運動會,有人提議加入電競項目被領導層拒絕,也是象徵他們保守的一個重要標志,跟中國簡直一脈相承。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確實不意外,然而隔壁某校都已經開設電競專業並招生電競體育特長了,則高下立判,被超越也是意料之中。

四是生源很一般。這一點就不怕得罪人了誠實説了,學生群體有一個特徵非常明顯,就是各地較好高中的吊車尾學生比較多。我自己也算這一類吧,其實高中挺厲害的,然而我是倒數的人,只怪沒有認真學習。這類生源還滿多的,我觀察到好多都是。生源差,導致氛圍就很一般了,玩樂是玩得真逍遙,學習真的很費力,圖書館整個四年都沒去過幾次,還不如高中時候的學習態度。當然我們學校也不乏學霸,但此處著重寫實一種普遍的狀態。一些學術平臺也因此沒有,雖然我不確定師生之間的因果,該放在二還是三。像我們CS專業,沒有OJ平臺,擺明了就沒人會去搞算法競賽之類的東西嘛,可是OJ是我們高中都有的東西……當然這也有極大可能是教育觀念不同,説到這裏,今年建模美賽中國報名兩萬多隊的新聞還歷歷在目。

當然此處澄清一下,以上是針對我們CS專業,要是能讀點葡語相關的專業,含金量還是不錯。其實專業,各有千秋吧,應該去看更多他們畢業生的看法。

不過自己能力太差,也怨不得人。我曾經一度認爲我校的課程很水,後來漸漸發現是跟得上國内和世界的主流水平的,甚至有超過的部分,當和大佬聊天時很多領域的東西都是學過的,根本不會超綱。菜只能怪自己沒好好學,應付完考試就行。這也導致了另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有些學生雖然拿著很高的GPA,實戰一點不會,當然這似乎是普世性的現象,不是我們獨有。所以我校其實課程質量上也沒那麽不濟,關鍵還是得看學生本人的能力。

我校更像是那種以教育爲主的高等院校,在國外滿常見的,但是又開始反中國人的常識了,理念上的衝突是會無處不在的。

我們學校是澳門人的學校,這是我上半年聽到的很眼前一亮的觀點,出自本地人之口。幾所能招收内地生的大學中,其他幾所基本都已經被内地人占滿,唯獨我們本地生的比例還很高。包括第一學府澳大近年來的風向,完全也是在向内地靠攏,缺乏澳門的獨特性,畢竟連校區都已經是在橫琴島上了。我有很多以前沒考慮過留學的同學,就選擇來澳大讀個研,似有種過把癮的態度。雨傘的時候,全澳也唯獨我們學校佈滿了黃絲帶,所以就學生政治光譜而言,我們是最黃的學校,固然也歸功於沒那麽多内地生。這也就是那位local講出「我們學校是澳門人的學校」這句話的原因,深有觸動。

之前我説,四年青春總值得埋怨幾下,如今埋怨完了,我仍是感激著這四年的種種經歷,可惜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會。

Categories
All 杂文

去完成一次不曾設想的社交

國人對交友軟體的態度究竟如何,很難厘清,但總是藏在隱晦的紗布後面,很少上得臺盤。

想來是與 Hookup culture 的緊密聯繫,對保守思想的衝擊太大,難以接受。即使年輕群體也許容納度更高,在長輩面前也一定難以啓齒這個話題,正如某些其他隱晦的事物。就我體感而言,交友軟體在一般國人大衆的眼中就是這樣的存在。

一類主打年輕人市場的交友軟體試圖擺脫這種印象,以贏得新的市場,在前幾年開始興起。Soul 應該算是這裏面最成功的一個案例,記得那時候我還刷知乎,鋪天蓋地都是 Soul 的廣告。當時我就首批體驗過,奈何本人實在架不住尬聊,幾天之後就注銷了賬號。

我一直認爲這種隨機匹配的模式就是純尬聊,而且並非什麽新模式。例如網頁版的叔叔不約運營時間就比它們早太多了,至今都不時就能在互聯網上看到由叔叔不約流出來的迷因。不過後者我從來沒有用過,光看迷因圖的對話就已經尬到我掉鷄皮疙瘩,我是不會浪費時間去玩這些東西的。還有很多更老式的不知名的類似產品,都是匿名聊天室匹配,早已湮沒在網海中。只是一直以來這類網站都和 Hookup culture 或是網戀騙局挂鈎,給大衆積纍了太多不好印象。所以稍微較出名的這款叔叔不約,其產品名字本身就帶著對這種現象的一絲戲謔。

Soul 自那以後真的很火,身邊的人很少公開他們在用,或者至少不會主動談及這個話題,不過也不會刻意躲避,總是能夠無意發現,届時才知道身邊的用戶多得驚人。Soul 的成功證明了這種有些小清新定位的交友軟體產品還滿好賺的,於是乎類似產品層出不窮,像是同樣刊在知乎廣告的 Summer,直接要求大學生認證,目標群體非常明顯。

但大學生們仍會以鄙夷的態度去看待更早些年的陌陌和探探這類產品,還是因爲對產品的刻板印象已經有了。甚至我曾在 Soul 國際版上讓一位留學生去試一下 Tinder,她的反應是:「那不是個約炮軟體嗎?絕對不用。」——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就這麽明顯,願意嘗試基於尋找親密關係的交友,但拒絕 Hookup。這種心理被把握,使得 Soul 在營銷手段上非常成功。至於約不約的問題根本不重要,想約的人學習强國上都能約到,只要這款軟體具備私訊功能。

嘗試是很能被年輕人接受的,你能遇到一半以上的人都説是剛開始用交友軟體,這些人全是嘗試者。不知道是不是因爲我是新人算法才這麽匹配,但在我的觀察中確實如此。假如真就凑上一對之後用戶就選擇如社群中常說的「互刪app」,產品設計的本身就不是爲了挽留老用戶,不斷吸收新用戶的策略就非常合理,所以我相信很多人真的是第一次上手,況且一些老用戶甚至已經不再將其當作交友軟體來看待,每日發發心情,做一個樹洞。

騙局也是常見的負面印象之一,這是基於男女用戶比例不同導致的必然結果,再早幾年的交友軟體有很多VIP制度的盈利模式,要充值之後才開放匹配資格,而卻匹配對象還是機器人。有很多UP主也做過相關内容,我記得當年我就是看了敖廠長的一期「測評」瞭解到的這個事實,他的標題也取的滿有意思的,直接定位為「約炮軟體」。如果說 Hookup 只是文化上的接受不能,騙局頻出就是真真正正的負面印象了,Soul 在模式上並沒有特別的創新,不過這種營銷手段出現之前,交友軟體確實受大衆避諱。

交友軟體英文叫 dating app,元老級的就是 Tinder,探探之流無非是 Tinder 的模仿者,畢竟創新之舉哪能出現在中國互聯網。Tinder 的模式極其直接,照片挂出來,選擇喜歡與不喜歡,互按喜歡就匹配上。以前室友說圖一樂讓我下過一次,就是看看妹子,高P也好假圖也好,養眼就行,反正也沒為什麽其他目的。持「圖一樂」這種想法的人也滿多的,一些用戶 bio 就寫明了這句話——來看看帥哥/美女。包括曾經問一朋友他玩 Soul 的經歷,他的回答就是找樂子,開始第一句話就問:「你爲什麽這麽閒要玩這個?」一如叔叔不約的那些迷因圖,這類對話統統被我視爲尬聊,我不會去做,大概是我不太閒吧,整天都在無意義的瞎忙活。

Dating app 在 Play 商店的 Top grossing apps 榜單中的比例多到嚇人,我才意識到其實港澳對交友軟體的接受度要高得多,之前聽聞海外的接受度更高,40%新認識的人都是來源於 dating app,數據來源無處查證,象徵性地勾勒一下這個事實。況且前段時間一直安慰我的朋友也一直慫恿我說不如試試交友軟體,半推半就之下又重新下載了 Soul 和 Tinder。

我的顧忌不是 Hookup 也不是騙局,而是覺得這種東西天生不太適合我的性格。一來不知根知底,我很難和人深入展開話題,平常我也不會和陌生人搭話,餐廳服務員都不想,這大概就是社恐吧。二來講這麽多東西,真的很浪費時間,我不太想把時間花在交友軟體上,甚至每一個人我都要重複那些話題,想想都累,我本就浮躁。事實證明,我的開場白只有那幾句,很快我就又失去了興趣。還有其三,我太反感國產軟體,而且我不可能跟小粉紅能聊得很開心,直接再次放棄 Soul,不過我有嘗試玩他們的國際版。此處又牽扯到社交質量的問題,即使與我情況不盡相同,也沒人想要遇上爛魚爛蝦。如何對目標群體進行一個初篩就很重要,平臺方也有做一些考量,比如要求傳真人照片的,抑或是要求實名認證的。我的初篩方案比較簡單,主力用 Tinder 整體情況都算不錯。

其實 dating app 中的 dating,定義很值得推敲,我還看過別人專門討論這個話題的文字。不過中文用「交友軟體」這個詞還挺正常,普通交友就行,不一定非得尋找一段親密關係,即使很多產品設計的導向就是讓你尋找親密關係,大可置之不理。畢竟我的需求某種程度上就是刁鑽,從未希冀於通過這種軟體尋找親密關係。我還曾有一個顧慮是即使成功了不都一班外地人嗎,網戀?網戀我不太接受的,跟過家家似的,遊戲裏找個CP都比這個靠譜。後來有人提醒我 Soul 有戀愛鈴功能就是處理我這種顧慮的,雖然我沒用過這個功能,不過説起來這款產品成功確實有理由,標注一下距離可比這個設計差遠了,標注完了,結果還是100KM,何用之有?

另外我對隱私的要求很高,完全不想透露個人信息,包括我的 Tinder 的 profile 是人像都沒有的假圖,完全不抱有用交友軟體能有結果的任何念頭。Tinder 上港人很多,暗號對上,聊天還是滿開心的,只可惜大家的目的性感覺都挺明顯的,包括一些 bio 寫著 frd only 的人,完全口是心非……甚至爲了避免這麽强的目的性,也跟不是 gay 的男性用戶聊過,很快不了了之。社群中所謂「日抛網友」很好的概括了使用交友軟體中產生的社交活動,所以即使只作爲普通交友這個目的,交友軟體也絕非很好的平臺,還是它的英文名 dating app 更符合它的本質。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吧,我居然真的在 Tinder 上認識了現在的女朋友,並且並沒有投入太多時間在交友軟體上。這正是我突然想聊聊交友軟體這個話題的原因,也是標題的含義所在。即使我仍然認定交友軟體太不適合我的性格和作風,已經再次卸載乾净不會再用,然而我竟然是他們眼中的一個成功案例,匪夷所思。每個人風格不一,我現在對其他想要用交友軟體的人的建議是,不妨一試。

Categories
All 杂文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舊推理迷的新視角

終於在合適的場合下體驗了年輕人鍾愛的「劇本殺」這一類桌遊,而向來我是對社交屬性這麽强的桌遊避而遠之,狼人殺亦如是。倘若講桌遊,還是集換式卡牌玩得順心,誰要約我去打遊戲王或者萬智,必然是想都不用想直接答應。

不過今天的主題是「推理」不是「桌遊」,這類強社交的桌遊都會無意識地强調推理元素非常重要,輔以一些恐怖、獵奇之類的元素,深得年輕人喜愛。

推理?那不是我老本行嗎,沒經歷中二的年代都不會存在這個網站的名字,雖然我把網站名字的意義改了,可最開始的ZTT其實就是偵探團的拼音縮寫。大概是某一天覺得有些羞恥,就牽强地塞了三個英文單字上去替換了原意。

不過更準確說來,我是想以推理小説為主軸,不然是想泛講這個詞?抑或是推理片?牽扯的内容太複雜。講點熟悉的東西好很多,畢竟我以前推理小説真的看得太多了,還記得高中的時候好多晚不睡覺抱著手機看一整夜,這也是我高考跪了的原因,尚未高考的讀者千萬不能學。再準確一點,主題是日系推理小説,我閲讀的約90%都是日本推理小説,對其他流派,當然説白了就只剩歐美,並沒有那麽熟悉,惟基本概念都有,應當不會有大的紕漏。事實上我的總閲讀量大概也就100多本而已,比起真正的狂熱粉絲有所不及,姑且自詡為推理迷,不至於連門檻都不到吧。

劇本殺這段前言,看似毫無意義,直接開門見山說推理小説不就好了?我還是想借其中推理部分綜合談談。因爲我參與度並不高,即使有些線索給的真的很直球,一眼就能看出其目的而且知道一定會用得上。原因一是我不太善於交談,二是我不太適合又放著背景音樂又和這麽多人講話的情況下去專心閲讀文字,三是第一次玩不太懂機制運作,自己扮演了一個角色意味著什麽?整個劇本會不會有敘詭之類的設定呢?一概不知。總體來説劇本殺本身的推理難度並不大,像極了本世紀初那些面向青少年的推理雜志上的謎題,只是附加了一個故事背景之後,能把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時間拉到很長。本世紀初國内還有貝克街推理學院這種論壇(隨手一搜驚訝發現還在運營,也算是十幾年的老站了),不知道還有沒人有聽説過,上面的謎題質量都能高過劇本殺很多。此處澄清一個誤區,推理小説説白了是閒書,看得多並不會讓你推理水平變好,能享受推理過程的其實只有作者而已。

我入坑推理小説的時間正是東野圭吾在國内開始興起的那幾年,突然間書店裏就放滿了他的書,於是看了看,便一發不可收拾。推理熱這種現象也不算是由推理小説所帶來的,持續很久,名偵探柯南的作用可能都能大過推理小説。只是明顯能看到這麽多年來推理熱的現象有增無減,我已經有三四年沒認真看過推理小説了,前段時間進了一次書店,發現推理小説的比例真是高到嚇人,在加上很多國内推理小説開始興起了,乃至於劇本殺這種桌遊的爆紅,都揭示著這個行業確實仍處於水漲船高的階段,頗具市場。

《嫌疑人X的獻身》是最早看的東野圭吾的作品,一部完成度極高也很精彩的作品,確實被吸引到了,不然哪會入坑。只可惜一上來就看了天花板作品,之後看他的很多其他作品都覺得只能稱作差强人意,頗有種出道即巔峰的失落感。於是轉而看其他作者的作品,瞭解整個行業的情況,慢慢地成了一個推理迷。

剛才也説,推理小説真正能享受推理過程的其實是作者而已,讀者就圖一樂。但還有另外一件讀者可以做的事情是找出文中的紕漏之處,昨天聽到有劇本殺老玩家說很多本的bug十分明顯,邏輯完全不能自洽,其實推理小説也如是,幾乎每一本都有瑕疵,如果是一些不入流蹭熱度的新作家則會暴露得特別明顯,這也是如何評價一本推理小説是否好看的重要因素之一。畢竟若論文學性高低,本來只是閒書而已,況且大多數還是外國作品,還與譯者自身的文學水平挂鈎。依此標準來看,很多愛好者會極力推崇埃勒里‧奎因的《希臘棺材之謎》一書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因爲許多愛好者都認爲這是一本幾乎沒有邏輯漏洞的作品,堪稱完美。而奎因本身也是被愛好者們視爲是一個純邏輯作家,其他像是《Y的悲劇》等書一樣享有盛名。

除了文章本身的邏輯之外,畢竟這些作品都是「小説」,作者不妨可以玩一點敘事手法上的花樣,以彰顯這本質只是一部文藝作品。所以當有人問我最喜歡東野圭吾哪本作品的時候,我並不會回答成就最高的那幾本,而是回答《惡意》。與其説是最喜歡,倒不如説是印象深刻,我一直說推理小説是打發時間的閒書,因此大部分書的内容其實我早就忘得一乾二净了,看完就忘,很符合閒書特質。但《惡意》給我的印象完全不同,試想看了很多普通的本格推理小説,漸漸地你都開始覺得套路一致有些麻木和無聊的時候,突然有這樣一本書用了敘事特殊,一步一步前進,終在文末來個驚天大逆轉的寫法,是多麽驚艷。從那時起,我才聽説了「叙詭」這種寫法。叙詭,敘述性詭計的簡稱,維基釋義為透過運用語言上的歧義,或者偷換文字結構的方式,以達到誤導讀者的目的。這也是我在前文爲什麽說會擔心劇本殺有機制上的問題,若是劇本殺也有叙詭的話,會不會可能主持人是凶手?不過玩過一次之後發現自己想得太多了,劇本殺從業者看見這段之後不妨也可以考慮一下叙詭模式的新劇本,説不定會大有市場呢。説回來,顯然《惡意》算定義上的叙詭,但若是獨放在叙詭的這一大類中,這並不算是成就很高的一本書。若想快速瞭解敘詭到底是什麽或者直觀地感受一下,我推薦北山猛邦的《「愛麗絲‧鏡城」殺人事件》,教敘詭新人什麽叫做存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凶手,我認爲這是一本帶有教科書式的叙詭寫法的作品。北山猛邦這個作者不算特別有名,這本書讀感也有點稍差,不知是原文還是譯者的問題。如果追求好一點的讀感那麽讀網上大多數講介紹叙詭的文章都會推薦的那些書就好,像是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開的夏天》,這本初看的時候就給我留下了文風還挺雅致的好印象。

後來看得更多了,去專門挑一些知名度更高的作者來看,像是日系始祖江戶川亂步。看了幾部之後明顯能感到和最近二十年的作品風格迥異,我一直認爲江戶川亂步寫的更像是冒險小説,追凶手的路途曲折迂迴,場景都換了無數個,推理元素並沒有那麽明顯。而且好多更是重獵奇内容,像是《人間椅子》,他作爲奠基人的地位的確難以動搖,但他的書確實不適合入門來讀。與江戶川亂步齊名的三大名家另外其二橫溝正史和松本清張,就要好很多。説起橫溝正史,之前 Amazon 促銷一塊錢買了全25本的《金田一探案大全集》,我竟然看完了,導致他直接變成我閲讀量僅次於東野圭吾的作家,東野早期讀得太多,算下來大概在30來本左右吧。哪怕是金田一探案集,很多本也沒有重推理,而是獵奇元素一堆。《本陣殺人事件》還是值得一提,其完成度非常高的本格推理,很多人推薦橫溝正史也是說這本,算他最享有盛名的作品之一,除此以外《獄門島》《八墓村》都是愛好者們常提的佳作,這兩本也特別符合一般大衆對推理小説的那種刻板印象,像是詭異的殺人預告和慘烈的連環殺人事件。日系早期並不像現在擁有和歐美流派齊名的地位,很多作品都有明顯模仿當時歐美推理小説的影子,所以問題挺多可以理解,大多作品放在現在並不一定算的上特別優秀,名聲的來源只能視爲是地位擺在那。爲了彰顯和新這個特色,一些新作家稱自己為新本格派,溯源則本身是綾辻行人發明的噱頭,當然綾辻行人的《館》系列的確都稱得上很優秀的本格作品。

三大名家還有一位——松本清張,我想特別説説。我一直吐槽推理小説是閒書,但松本清張讓我打破了這個印象,若是沒有大量時間揮霍的讀者,不妨讀一讀松本清張。松本清張的推理作品其實中規中矩,我還記得他的第一本書我讀的是算是最有名之一的《點與線》,詭計的創意真的非常不錯,將全日本的列車時間表玩到了極緻,不過整本書也只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並沒有讓我覺得要高呼神作。最出名的作品尚且如此,爲何我還對他評價這麽高呢?松本清張這個人的定位,就直接叫作家,而非推理小説家,這也意味著他的文學性是要好過很多其他作者的。維基介紹他:「其作品的特點是用推理小說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反映人們潛在矛盾和苦惱。」概括得就特別到位,他的書往往能折射出日本社會的深層問題,我曾看過他一本叫《日本的黑霧》的書,就稱不上是推理小説或者本來就不是小説,真人真事,說是紀實文學都比說是小説靠譜。但這本書真的也有在推理,書上列舉的都是一些戰後日本發生的一些懸案,然後這本書就是去推理真凶是誰,頗有開膛手杰克沒結案之前,那些民間鋪天蓋地的分析文的風範。本質上這本書跟那些分析文沒有區別,只是多分析了幾個案件,輔以稍微高於大衆的文字功底,合著成了一本書罷了。這個本的價值在於真的讓我理解了很多戰後日本的社會情況,推理的過程也並不重要,我已經他忘記推出的真凶是誰了,只是此刻提到松本清張時,他能讓我想到的竟然是一本根本不是推理小説的書,這件事本身就饒有趣味。基於這些原因,有人直接把松本清張的作品歸為社會派推理小說,直接開創一個新派別出來。最近國内又首次翻譯並出版了松本清張的四本新書,聽聞也是反映了戰時日本的司法狀態,一下子就點燃了我的興趣。反映社會情況的推理小説其實讀來都還挺有感悟,像是宮部美雪的《火車》中塑造的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日本狀況,一定算是我腦中構築起對那段時間整體想象的部件之一。

再者深入獵奇這個元素,書中能不能搞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出來呢?也即是說推理小説是否所有東西一定要符合現實的物理規則,能不能完全架空一套新規則,當然我相信這樣做的後果一定是bug更多。但有人真就喜歡加一些超自然元素進去,這類作品我看了其實滿無語的,畢竟以爲是一個怎樣的懸案,結果你告訴我謎底就這,只覺敷衍,一股山頂跌至谷底的反差感。曾經讀過清涼院流水《密室之門》這部作品,内容真像上面我説的這樣寫的,他的書我看完是真的懵了,這什麽玩意兒?給大家的啓示就是,哪個領域都差不多,以後還是別踩雷了,老老實實按著前輩們給的推薦看完吧,再雷也雷不到哪去。這個作者是真不出名,你去愛好者論壇問都不一定有幾個人知道,當時純粹是因爲學校圖書館有本他的實體書才歪打誤撞了會看他的書。後來我特意去查了一些他究竟何方神聖,網上措辭很委婉,說他的作品「爭議極大」。剛再搜索了一下,就《密室之門》有位台灣哥們寫了一篇有雷勸世文,講他的推薦值指數0分;亦有人說清涼院流水就叫自High一派,總之沒看見説他好話的,看到之後很解氣。我是不太能接受超自然元素的設定,覺得很無趣,想寫超能力去寫輕小説好了,不要破壞推理小説的樂趣。而再回到劇本殺,昨天我玩的那個本就有鬼魂一類的設定,也讓我覺得很無語,不過很多人玩劇本殺一類的東西就是追求恐怖元素,這也是迎合市場需求罷了,二來是不能破壞已陣亡玩家的遊戲體驗,想個辦法讓他返場罷了。對此只能表示還能理解,但我本人是不太喜歡這種形式的東西。想看點寫妖怪啥的,讀讀京極夏彥就行了,例如最出名的《姑獲鳥之夏》,好歹人家的書有意思多了。

其實説到恐怖和獵奇,我覺得也算是推理小説的刻板印象了,前面我也提到過,好像一般人對推理小説的印象就是各種血腥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事件,畢竟一大半書名都長這樣——《XXXX殺人事件》。説了這麽多,我還從未提過我自己最喜歡的推理作家是誰,我想算是米澤穗信吧。這個回答可能對於一些愛好者來説很雷,但在我眼中,這種日常的小推理有意思多了,讓我更有親近感。連環殺人案?一般人碰得上嗎?或者也沒人真的想碰上吧。推理是個動詞,運用邏輯和事物之間的關係才是重點,根本沒必要非得佈置這麽血腥的場景,某種意義上,殺人案本身已經是一個相當獵奇的符號了,因爲這早已超脫一般人的真實生活。而這種印象更多還是來源於歐美流派,但人家管這類小説叫 Detective fiction,就是偵探小説,甚至直接叫犯罪小説,推理小説一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日本説法,施以改良未嘗不可。喜歡米澤穗信另一個因素可能是情懷吧,古典部系列這種校園生活真的是我的向往和一生美好回憶的象徵,其衍生的動畫作品《冰菓》也一度是我在二次元時期認定的「本命番」。無論是古典部系列、小市民系列還是S&R系列,背景都是校園和日常生活,推理的内容都是平日生活中的小事,像是推理校刊創立之初發生過什麽,開設一間專門尋找失蹤小狗的偵探事務所「紺屋S&R」,乃至於老師教科書貼的便籤作用是什麽這種不能再瑣碎的小事。我也尤其喜愛小市民系列,從名字也可見一斑,就是寫的小市民,不去寫那些一輩子都碰不上的事件,該系列的書名是什麽風格呢?《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夏季限定熱帶水果聖代事件》《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光從名字就能感受到甜甜的生活氣息,跟那些「妖艷賤貨」真的不同。在追求獵奇的人眼中,反而會覺得這類作品才無聊,推理的「事件」宛如過家家一樣,米澤穗信沒有名氣也是事實。不過一來,上文提到的邏輯鏈是否完整無誤是推理小説好壞的一個標準,此標準下米澤穗信的作品的邏輯鏈條也可以堪稱完美。二來這種他們看不上的小推理,依然是得到了專業評審的認可,古典部一樣拿的是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真要説能革新推理小説,米澤穗信這樣的人才叫革新派吧?

所以,米澤老賊,小市民冬季什麽時候能寫出來啊?我都又等了多少年了。

Categories
All 杂文

江海漂蕩,以寄餘生

我把簽名中的「小舟從此逝」改成了「不必苟同」,這間隔大約是21個月,述説這我21個月來的心路歷程。

「小舟從此逝」的來源我提過多次,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離開香港前,在《鏗鏘集》節目中念了這句詩。原文來自蘇東坡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我當時覺得這完完全全也符合我的心境,於是我也借用了這句詩,並開始了我自己所謂「去中國化」的決定,從我以前的人脈網中消失。無論評價我是做得絕抑或是是怎樣,載我心靈的小舟的確「從此逝」。

林店長登岸了,新店開在臺北,總統親自祝賀,好不紅火。

我滿心歡喜,我也能登岸的吧,努力划向彼方。

彼岸的人待我友好,我們亦志同道合,暢談天地間,何其快活。我以爲,彼岸會是我的歸宿。

高高在上的態度卻是冷水淋頭,我終於醒悟,那哪是友好,那是可憐我罷了。這種同情,我壓根不需要,反而會惹得我心煩意亂。

高高在上的同時,是不知何處而來的自傲。自傲在於,他們並聼不進去其他的東西。而是否真的有能力,我其實看到很明白,大家也都不過是普通人而已。彼岸之衆人亦只是芸芸衆生中的一群。

聽到我談及某件他們所不熟知的東西時,他們只會淡淡一笑:「我不清楚你們對岸人的東西啦」,便就此帶過話題。這個態度很簡單,他們不感興趣而已,並且要把這些東西當作是對岸人的專屬常識,事實上,普通對岸人也對其是一無所知的,我是獨行者,我的知識儲備豈能是奶頭樂們能比?可惜,他們不會對此有任何興趣。

此岸人不乏有先驅,並也深得對岸人的敬仰。比如曉波。拿曉波的博士論文《審美與人的自由》來講好了,不知比一些對岸作品的水平高到哪裏去。然而若是今天才寫出來,會不會在一些人都沒讀過的前提下,斷言這只是「學術不自由」的此岸大學的殘次品?這種一棒子打死,根本不願意去深入瞭解的態度,便是他們的自傲。

某種意義上,雖不及先驅,我比起一票人來講,足夠厲害。我才是真正特別之人,我決非要自賣自誇,但是我得重拾起自己的價值,我過去已經把自己貶低得太低太低,隨後發現其實原來不該這樣。

將彼岸幻想得這麽美好,應該是我犯的最大錯誤。幻想被打破時,一切都顯得那麽蒼白無力。這種被打破,是無意中被打破的。而非遇到了什麽誤傷事件。自己看透,也算是及時止損了吧。

於是乎,我知道什麽叫「不必苟同」了,這個詞,也是從有趣的此岸人身上學來的,能和這樣的人交流的話,想必非常舒適。在此之前,我爲了刻意想要融入彼岸,其實也苟同了不少東西。在此岸時,我苟同得更多,才會在彼岸時,頓覺解放了不少的自我。然而我忽略掉了根本性的問題,我可以一點都不用苟同的。

雖然此岸有枷鎖人盡皆知。對岸的人也未必沒有套著枷鎖,像是我最討厭墻頭草趙克伯格,很不喜歡用他的產品。這些產品其實對岸的大多數人根本離不開。趙克伯格一稱從何而來?大霧霾天去北京跑上了兩圈 ,就爲了諂媚中共。況且技術出身的我,只覺趙克伯格的東西在用戶體驗上也真的沒有很好,我實在不懂他的東西到底爲什麽有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這一點是我的同舟人點醒我的,非常感謝他。

沒錯,我不還有同舟人嗎?一葉扁舟雖小,也不至於僅有一人所乘。這一路上從未少過趣味,孤獨是永遠無法根除的,這趟旅程,「小舟從此逝」的意境也並非那麽孤獨。

當回望最初泛舟時,我似乎忘了後面東坡後面還有半句話,抑或是被成功案例麻痹了雙眼——還得「江海寄餘生」呢。

當我宣告「社會學實驗」失敗時,我很沮喪,沮喪在於我是不是得被遣回此岸「落葉歸根」了,絕望到無法用言語描述。

不過我最終想通,兩岸我都不必再上了,就此入景隨風,江海漂蕩就好。

願海中有座蓬萊仙山,是我不曾放棄的希望。

後記

我度過了極其痛苦的一段時間,才會寫下我到底如何轉變心態的心路歷程。我講彼岸人不該一棒子打死時,我自己也不該一棒子打死,所以我説的,其實只是部分人,而非針對所有人。直白一點,彼岸整體情況會更好,也奈何不了此岸也有先驅,彼岸也有傻逼。我相信理性者自會瞭然於胸,理性者不分兩岸,我已決定江海漂蕩,不過兩岸之理性者若能常允許我夜泊數晚,感激不盡。兩岸之理性者若能一同登上海中的蓬萊仙山,是我最願意看到的情況。

Categories
All 杂文

共產年代遺產:三線建設與我的童年

填一個之前留的坑——有關三線建設環境下,我的童年背景。

突然想談這件事還有一個契機,是看了最近很熱門的《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電影本身我就不評頭論足了,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電影中的場景特徵過於鮮明,以至於一眼就能看出是拍攝於一個三線厰——果不其然,取景點是位於襄陽市的湖北衛東機械化有限公司,正是屬於三線建設的遺產。

三線建設是什麽呢?説白了就是北部灣事件之後越戰升溫,中蘇關係亦交惡,中國感覺很可能要開戰了,於是重要的工業、國防、科技等企業,趕緊從沿海往内陸搬,配套興起的新基建也都放置在三線地區。「三線」則是一個軍事地理概念,和今天口頭所説的西部地區大致吻合。

基於這樣的背景,三線建設中軍工廠或是為軍事配套的企業,佔了絕大多數。包括我成長的廠區,以前也是一個軍工廠。這些軍工廠在那個年代往往都使用代號指稱,很多正式的公司名字都是後來才有的,詳見這一份中國軍工廠代號大全。這些代碼後來慢慢演變爲了地名,比如上次我就是看見了「這裏曾是208的庫房和845的臨時職工宿舍」這樣的文字,頓覺饒有趣味,也促使我想整理一下三線遺產怎樣留存在我的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我相信不熟悉背景的人,比如我現在港臺的朋友要是看見這種話,一定是一頭霧水。

同時爲了軍事的隱蔽性,廠址往往要選擇靠山荒無人烟的地方,當時就有所謂「分散、隱蔽、靠山」的原則,所以這些三線遺產,也並不可能在當時西部大城市的市中心,而是在轄區内的一些偏僻角落。從上面的代碼大全也能看出,像是分佈在重慶的工廠,也往往都是江津、合川等地,離市中心有上一段距離,甚至離縣城都很遠,實際廠址一定是個偏僻的小地方——今天看來有些廠址也許不太偏僻,只是因爲中國城市擴張得確實太快了。

回望那個共產年代,極爲重要的一個口號就是「勞動最光榮」,工人階級算的上共產年代的小康階級,當時的平民們也確實以能夠成爲一名工人爲榮,工人的生活質量對比當時的農民階級確實也好很多。電影中電視播放的臺詞,足夠讓我高呼太有共產那味了。工人階級也迅速擴大,我相信這應該是很多人的集體回憶,並不一定要是三線厰,工廠遍佈全國各地。

電影中80年代,對我來説都太久遠了,我想我還算得上叫年輕。電影中的情節譬如供銷社還在運營,買電視需要票,這些事件我從未經歷過,所以真真正正三線的氛圍,離我很遠很遠,所以我只能談「遺產」。80年代之後,因爲改開等因素,三線建設其實已經走向結束了,這些諸多的軍工廠開始了所謂的「軍轉民」,我成長的廠區還算轉型成功了,現在是當地一個普普通通的製造業。而很多沒有轉型成功的三線企業直接倒閉,也引發了不小的失業潮。90年代全國範圍内的「工人下崗」潮,其成因複雜很多,三線建設的結束造成的崗位變少,我認爲怎麽也算得上其中的一個小催化劑。

我想因此,我也幸運得多。因爲那個共產年代沒有那麽美好,從一些三線建設的影視作品中,也能看出拍攝三線建設題材的導演思考和反應的是那個年代的衝突和矛盾,比如王小帥的三線建設三部曲。很幸運,我避開了那個年代,只是不再有資格去評論真正的三線建設是怎樣,而只能談談他的遺產,如何潛移默化地融入在我的生命當中。

那個年代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廠區本身即是一個社會,即使到我童年的時候,也沒有改變很多。這句話的意思是,廠區内所有配套機構設施一應俱全,跟一個正常的城鎮沒有任何區別,更甚者,可能專門會為一個大廠設立單獨的行政區,基本算是特區,我那兒便是如此。我出生的醫院是以前職工醫院,我上的幼兒園、小學,其實都是以前廠區的職工子弟學校,只不過軍轉民之後,這些機構也都移交給了政府部門,挂上了像是人民醫院、實驗小學的其他名字。前幾年我都仍能在當地政府的公文中讀到像是「某某路幾十米的路燈,轉交給市政部門管理」這樣的事項,在一廠獨大的年代,所有的這些基礎設施,都是為工廠所有的。更多的像是過年時的遊園等活動,都是由工廠組織的,有種工廠實質等於地方政府的感覺,那時候和朋友一起玩,其樂融融。也難怪人們常説年味淡了,我已經很多年沒聼説過春節遊園為何物了,也不再有人會陪我一起去參加。

大家都住在家屬院,也是極具共鳴的回憶。網上常説高中同學往往最後才能成爲人生中最好的朋友,説來我最好的朋友卻都是小學同學。因爲他們從小都認識,住哪棟樓哪一層都瞭如指掌,每年過年回家時很有很大機會碰面,乃至於這個小社會裏父母都互相認識,常常還會餐桌上提一嘴他們家怎麽樣了,想淡忘都不容易。不過隨著大廠的衰落,大家紛紛都搬走了,我家大概也是那個時候遷往了主城區,説起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躍進和光速擴張,我也是參與者之一。現在再回那個廠區小城,除了過年以外,幾乎只剩下退休的老年人,一片蕭條之景。所以我在《Into The Tokyo》那篇文章提到的共鳴點,也正是這個:一塊地區由於大國企的衰落而變得十分蕭條,是充斥於全國各地的時代洪流。

三線建設大概還帶來了豐富的外來人口,重慶是一座移民城市,三線建設是歷史中一次大的移民潮。重慶也是一座本土文化强勢的城市,直到今天街上人談話也一定不是用的普通話,但小時候在我那個山旮旯,樓下小賣部阿姨竟然是講著普通話的北方人,可見當時外來人口真的不少。我很多小學同學的爺爺輩都是吳語區的人,大概也是當年奉旨西進的。小時候去他們家作客,也是對我們講的普通話,顯然是不會重慶話的,不過他們的後代居然都沒人再説吳語而全是講重慶話,也算是一個很有趣也值得深思的現象了。維基提及三線建設形成的重慶吳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重慶市區的語言,我倒是沒有明顯的感覺,我主觀上的感受就是傳一代竟然就傳丟了,也許一些詞彙的變化,就是學者口中所謂的影響之一吧。(BTW講到語言話題職業病就犯了,想多説一點,在討論頁也看見有維基人質疑吳語在當地的影響力,雖然也是基於經驗論的,但似乎這個結論確實缺乏更深一步的研究成果佐證。)

談及遺產,也應該談談物質方面吧。如前文所述,一些工廠仍在運作,一些工廠已經荒廢。有些荒廢的工廠近年來被文創熱席捲,搞成了一個個文創園區。紅磚厰房和墻體上的大白字是他們的標配,我記得在我故鄉那最老的幾棟60年代的廠房便是這樣,墻體上赫然寫有「毛主席萬歲」幾個大字,那大概就是一瞬間就能把我拉回共產年代的建築。那幾棟廠房甚至仍在投用,但一般居民已經習慣把五字真言當作地點的代稱而不是其本身的名字,他們要是想提到那個地方,就會説「毛主席萬歲那兒」,要説真名應該是某某車間吧,雖然我也不清楚那到底是個什麽車間。

前幾年有關404厰的消息浮現水面,真的就是 404 not found 的404,那是一個核工業相關的廠區,所以一度處於保密狀態。當時我在知乎上看到關於404的討論,巨大的興趣油然而生,借用這篇《我在404長大》做一個擴展閲讀。有機會真的很想去那個地方走一走,其實從照片中看來,那兒普通得不能太普通,一模一樣的共產小平樓,並無任何新鮮感。不過我想著踏上那些小路,腦中對於冷戰時期的認知,以及世界局勢幾十年來的走馬燈都會一瞬閃過的樣子,便覺滿足。景觀是最不重要的一環,要的就是那種神秘感,近年來紛紛湧入北韓的外國遊客大概也是這種想法吧,我不認爲那個地方有什麽壯麗山河或者別致的城市設計,有一種奇妙的感受足矣。

三線建設已經遠去,政府方面也在想如何利用這些物質上的遺產,我屢屢能看見關於如何傳承和保護三線建設遺產的文章,我們那兒聽説地方政府的策略是想建成一個博物館和工業旅遊園區。三線建設在很多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中,都是不成功的,倉促又盲目。積極意義大概只有縮小了東西差距,這沒説錯,重慶作爲戰時首都的遺產早已所剩無幾,它真正的工業基礎其實是三線建設時期拉上去的。我還能看見我成長的工廠名字就寫在三線建設詞條下的部分建設成就中一欄,避免實名上網,就不點名道姓了。我不懷念那個年代,未曾經歷過真正的三線建設過程,更不喜歡 Communism,但也並非意味著我要去排斥它,它的遺產確確實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很多獨特的回憶——不乏美好的,有很多值得斟酌和品味的細節,有待娓娓道來……

Categories
All Ingress 杂文

LBS遊戲,沉寂或繁榮

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遊戲,即基於真實地理位置的遊戲,在一場大瘟疫面前,突然顯得十分脆弱。我之前一直談及的 Ingress 便是其一,不過現在已經鴿了 Ingress 系列,過往零零散散有不少碎片信息,放一起整合一下也未必不可。

想談LBS的真正契機是前幾天微軟宣佈旗下的 Minecraft Earth 將於 2021 年 6 月 30 日正式停止運營,而這款遊戲不過上綫了一年之餘。百業蕭條的這一年,電子遊戲界持續的繁榮讓其他業者垂涎不已,殊不知其中也有LBS遊戲這樣的天涯淪落人。這也恰恰彰顯了LBS遊戲的本質——它們與「傳統電子遊戲」有很大的區別。

「傳統電子遊戲」一詞出自我一個朋友嘴中,是那種成日追大作首發,也不乏挖掘冷門,還會往遊戲媒體投稿的硬核玩家。可我向他安利了好多次 Ingress 都無果,我猜這個宅男其實就是不想出門,當然他給我的臺面上的理由是:「我還是想玩玩傳統的電子遊戲」。

既然它們不傳統,真正「前衛」的地方就是,你得出門啊!坐享著全套室内服務,好幾個月能不出門的現代小年輕一聽,這還得了。所以LBS遊戲並沒有那麽受「慵懶的」年輕人的歡迎,即使是在瘟疫爆發之前,曇花一現的LBS作品也出現過不少,我記得的就有 Empower Labs 出品的 Delta T。瘟疫只是壓死 Minecraft Earth 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絕非根本原因。

Minecraft Earth 的可惜之處在於,這個IP實在是太值錢太有名了,龐大的玩家基數,讓圈内人曾經對他予以厚望。雖然剛才講的全是LBS遊戲的窘境,但也不乏有超級成功的例子——Niantic 的 Pokémon GO。甚至可以稱之爲家喻戶曉的程度,外行人未必知道你那L啥B啥S啥的是什麽玩意兒,但只要你説出 Pokémon GO,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地點點頭,「原來如此噢」。我在安利 Ingress 時常常也得補上一句,就是 Pokémon GO 一家公司的作品啦,希冀能以此提高一下安利的成功率。Pokémon GO 的成功在很多人眼裏是得益於這個超級IP,曾經聽人一針見血地評價過,只要有 Pokémon 在,再爛的產品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去,當然事實如此。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 Pokémon GO 的營收成績約8.32億美元,甚至是發行以來最賺錢的一年,真的令人瞠目結舌。

那麽 Minecraft 又是怎樣一個IP呢?一個超越了俄羅斯方塊的傳奇,目前世界上全平臺銷量排行第一的電子遊戲,可想而知它擁有什麽規模的用戶基數。微軟親自操刀要拿自家IP搞一個 Minecraft Earth,也是再爛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去吧?於是乎到今天臉腫到不行。

這背後的原因確實很多,宣傳力度不夠是肯定的,即使 Minecraft 和 Pokémon 這兩個IP能拼一拼,Minecraft EarthPokémon GO 則是兩碼事了,Minecraft 玩家未必聽説微軟還搞了一個LBS遊戲叫 Minecraft Earth。誠然,知道 Pokémon 的也未必知道 Pokémon GO,但僅論廣告都不是一個層次, 我個人最喜歡的Pokémon GO 廣告來自日本市場,我這個人很實在,有我鳥,我就愛。但如果問我 Minecraft Earth 有什麽宣傳,我真的一頭霧水,要不是玩家社群討論過這個,我壓根就不會知道。

再者IP的歷史沉澱也是不同的,兩個IP在初期很大程度上都有子供向的特點,然而 Pokémon 沉澱了這麽多年,具有消費能力和自由行動的用戶基數是遠遠高於 Minecraft 的。我現在能想到還很狂熱的 Minecraft 玩家例子是我一表弟,看樣子他也玩不了 Minecraft Earth,他爸應該不會允許他出門亂逛……LBS遊戲高度依賴於可以自由行動,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玩家少也完全可以理解。而去年LBS遊戲會蕭條的原因無非就是全世界各種宵禁、封城的政令,扼住了自由行動的脖子。

而盲信大廠,可能也是一個致命傷。微軟自己操刀,好似大公司經費充足,研發人員靠譜,就一定能搞好一個新領域,而犯了大忌。 寶可夢公司當年把 Pokémon GO 交給了矽谷一家嶄露頭角的小公司 Niantic 來開發,顯然看重的是術業有專攻這點,Niantic 也憑藉 Pokémon GO 成爲一隻不錯的獨角獸,可謂雙贏。

Niantic 近年來也拿到不少新IP,比如 Harry Potter,比如卡坦島,成績也都還不錯。要説業界LBS遊戲的領頭羊都有誰,其實只 Niantic 一家而已,根本不再有第二家。

要説LBS遊戲這塊蛋糕香不香,看看資本家的動作就清楚了。因爲測繪等法律因素的影響,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地區)是不能玩 Pokémon GO 或者 Harry Potter: Wizards Unite 的。於是騰訊立馬出手,發佈了一款和 Pokémon GO 真的很像的LBS遊戲《一起來捉妖》,從《一起來捉妖》的命運,不妨能對中國市場情況管中窺豹。

四個字形容,盛極一時。那些浮躁的年輕人,紛紛獵奇地湧入這個新環境,一時間盛況空前,隨後迅速沉寂。當然這會牽扯到的原因又很多,騰訊的運營是一方面,飛機(僞造定位)的氾滥又是另一方面。年輕人對新事物自然是有接納能力,但是能否長遠維持,則是一個多因素平衡的複雜議題了。

即使喪文化彌漫在年輕人社群中,御宅族也從來不是那麽正面的詞。《健身環大冒險》這種模式能成功,或多或少還是説明了玩家想要追求一種運動和娛樂能結合的方式。那麽真正鼓勵出門爲何會如此難?我想出門周期長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因。我沒能找到《健身環大冒險》的平均游玩時長的數據,體感身邊玩家來看也不並會太長,跟正兒八經要去健身房的人完全無法比。所以LBS遊戲玩法的設計尤爲重要,想要長期吸引玩家,應該不能太肝。講玩法,Niantic 仍然是領頭羊,LBS遊戲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眼熟的玩法,皆是模仿自 Niantic 的幾款作品。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瘟疫所導致的自由行動的限制是對LBS遊戲業界的一個巨大挑戰,甚至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爲LBS遊戲就是鼓勵出門,而僞造定位的行爲會違反任何一款LBS遊戲的ToS。這大概也是業界未曾想到的問題,之前誰也不能預測到瘟疫的出現,一開始我曾滿懷欣喜地報名了好幾場綫下活動,也全部都泡了湯。爲了拯救日活,運營也不得不出一些奇招,Ingress 就推出了一個 Drone 功能,允許玩家放出一個無人機飛到其他地方進行某些基本操作。剛推出的時候玩家戲稱是官方飛機,好似有些違背遊戲精神,不過久而久之也是樂在其中,也算得上一個拯救日活不錯的策略。

綫下活動亦是LBS遊戲的核心特徵,我一直認爲的就是社交比LBS遊戲本身有趣,至少我常玩的 Ingress 是這樣。這並非個例,好多已經AFK的玩家,也會突然在有活動的時候回歸,無非就是想和舊友聚一聚吃個飯。所以社群中經常調侃這就是一個約飯軟體,而非一款遊戲。不過因爲要面對真人,一方面法律風險會變高,再者一些「社交恐懼症」會非常避諱這種場合,所以LBS真的門檻很高。其實抛開LBS遊戲,講講LBS在其他的應用,十有八九都是社交。比如騰訊位置服務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稍微看似實用一點就是物流和出行,而休閒相關的解決方案根本繞不開運動和社交。LBS並不算最前沿的應用,積纍這麽多年,好似發展方向已經圈定在了這幾部分,革命性的創新還未出現。

LBS遊戲往往會加上AR的噱頭,畢竟比起LBS,AR這個詞在媒體上被曝光的頻率要高得多。不過按照廣義的AR定義,只要擁有虛擬熒幕和現實物件的互動,都能算作AR,那麽LBS完完全全是包含於AR的小類。

這方面的大幻想家,不得不提川原礫老師的《刀劍神域》了,其他地方在講VR遊戲構想時,時不時就會提兩嘴SAO。事實上《刀劍神域》在劇場版《序列之爭》中,也有過AR遊戲的暢想,整個故事是在基於一款AR可穿戴式設備所組織的。抛去劇情中稍微有些天馬行空的元素,我記得有個場景是主角團前往一個公園參加公會戰之類的活動,這完完全全就是現在LBS遊戲玩家的真實寫照嘛,毫無區別。玩法不革新,LBS遊戲的推廣仍然是寸步難行。以目前的市場環境,即使推出了劇中所構想的獨立AR設備,也只是白白讓門檻變得更高,不會有很好的結果。LBS遊戲的初始門檻已經很高,降低門檻才是一個趨勢,這方面的考量我認爲是川原礫老師不曾設想到的,畢竟他跟商人的頭腦不一樣,不用考慮營收,書中虛構那款遊戲有多火爆就是多火爆。

某種程度上,倘若需要細分,Ingress 和 Pokémon GO 也不能算作一類LBS遊戲。就如剛才所説的社交這板塊,有人愛社交,有人卻社恐。 Pokémon GO 淡化了社交屬性,其實還滿火爆的,我卻覺得有些無聊。至少就Ingress來講,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索,永遠才是真諦。不管要如何增强現實,現實本身才是根基。Ingress 玩家的狂熱是其他電子遊戲玩家難以想象的,他們會在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路途上,為天梯申po;他們會深夜驅車幾百公里,只爲揭掉一個蓋子;他們會於閲兵儀式期間在天安門城樓出log,讓你一愣玩家真是無處不在;一塊碎片在飛越半個地球之後被踢入球門時,終於讀懂了什麽叫天涯若比鄰。路人好奇詢問你們究竟在幹什麽而得到一個在玩遊戲的回復時,錯愕的表情就像在看一個瘋子。Spielberg 拍攝《頭號玩家》時還是太保守,來拍一拍 Ingress 玩家的故事,只覺得《頭號玩家》也不過如此。

届時你會遇到戰略家,凝視著地球的輪廓,告訴你倘若穿過那片冰原,將會是世界盡頭。

Categories
All 杂文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前幾日我曾說:「這麽多年來我一點長進都沒有。」

隨後翻出來一篇特殊時期的老文章,表面上望去實在幼稚地想笑,可是斟酌一會兒後適才發現,似乎理還是那些理,境界頗高,乃至於自己還有一些犯錯的地方,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哭該笑了。看來還是太高估自己。

沒記錯的話,當時我是爲了「救我們」,在我輾轉反側無數個晚上之後,我突然從床上爬起來,這次是決定「救自己」。網友誠不欺我,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以前堅信「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那一套,跟小女生許諾的也是這些東西,失戀時還去找朋友哭訴這些事情,回想起來只想直撞墻。這東西,我現在一點追求的欲望都沒有,甚至也不想未來有,簡而言之,我也成爲了不婚主義的一員。

夾帶點時事吧,在性別平等已經成爲自由世界的共識的時代,某些國家連離婚都要有冷靜期了,這簡直讓我更加恐婚。若離婚不自由,則結婚無意義,所見略同。不知何時起,我開始重新審視婚姻這個話題,這大概也是比起以前的我來講觀念改變最大的部分。

畢竟有常往來的親戚,向來被我媽説成是神仙夫妻的一對兒,也在不惑之年之後離婚了,因爲各種原因。以前的我太羡慕不過他們的經歷,學妹從老師口中得知一個很厲害的已畢業學長,努力考上了他的同一所學校,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那些傻白甜的肥皂劇劇情,莫過於此。抑或是其他挺合理的離婚案例,畢竟離婚率上升似乎是一個全球性的形象,能在身邊看到幾例實在正常,總之我已經是信不太過這個東西了。我終於得承認以前的我確實太 Naive,她是對的。

而後,又看到奇怪的地方大家關於「30嵗未結婚的你,是否會感到焦慮?」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片倒的一致觀點——不會,並且都不建議這麽早結婚甚至是不建議結婚,即不婚主義。奇怪的地方是指一個價值觀與我趨近小衆論壇,所以我有理由參考他們的意見。30嵗還早在老輩人眼裏簡直是睜眼説瞎話,不過反過來説,很多人的婚姻正是在家庭社會的逼迫下加速促成的。因此有一個核心前提,是要擺脫這種輿論環境。

但是,愛情不一樣,愛情和婚姻,根本就是兩碼事。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完全是聽到耳朵快要起繭的句子。但是百科全書也很友好地告訴你,愛情也能產生在婚姻之後,古代一些結婚前都未見過面的夫妻就屬於這一類。總之,這完完全全就是兩個不相干的事物罷了。

所以不再追求進入婚姻的我,還是渴望著愛情,這是一種生物的本能欲望,並非我所能遏制。可惜因爲特殊原因,我真的對一般能接觸到的異性(以異性戀的角度所用的詞)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並非接觸不到異性,相反我認識的異性太多了,比起周邊的一票宅男來講。只是我確實不想交流太深,大多都淪爲點贊之交。所以我一度很絕望,我真的沒法喜歡上一個人了,一個都提不起興趣。

事實證明,這麽違背本能的想法是在扯淡。好似命運要賜予我一個真命天女一般——至少當時我完全這麽想,我遇到了一個女孩,一見鍾情。可我會離開,明確地講,我一定會離開,在不久之後。我想起那個常用在愛情話題裏,撿貝殼的經典故事,覺得這就是最美麗的貝殼了。

爲了避免自己是在 Crush 狀態中——一開始時,朋友也會打趣地講你只要過幾天你就不會想了。於是我觀察了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越陷越深,這不是 Crush。會越陷越深的原因在於,越是瞭解了更多方面,越是覺得她似乎各方面都無懈可擊,到現在我也這麽覺得。這必然不正常啊,理性邏輯下,我知道自己處於什麽狀態。

不過後來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狀況,讓我根本不能接近她,只是我鬆了一口氣——這就是所謂沒有緣分吧?我試圖訴諸于玄學。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内,「有好感」才是一個更爲恰當的詞用來表述我的感受,畢竟太久不能見,自己也只能坦然接受現狀,去尋找一個可以轉移的受體。可是,重返校園之後,看見衝動時買的道具還未送出去,以及當我我再次遇見她之後,情感越演越烈,已甚於一見鍾情的那個時候。

可以替代情感的東西實在太多。這是金句,我得標記一下,畢竟這不像幾年前我還列點像是做筆記一樣,還取個滑稽的標題叫心得,但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現在一天沒和她説話,我就渾身難受。可當我翻看聊天記錄的時候,才發現以前有過一個多月都沒聯絡的情況,而且還發生在瘟疫留家期間這麽悠閒的時候。大概是因爲我玩 FF14 玩得非常開心,從去年聖誕開始回歸,到重新開學,我一直都在玩這款遊戯,什麽事情都沒做成,浪費了不少時間。這也説明情感確實太容易替代了,玩玩遊戯就行,任意一件你能投入身心去做的事情都行。

但這種通過娛樂活動替代情感的方式,是毒藥。投入到學習中?我也想這樣,但學習久了實在太索然無味,更想找找她訴苦。況且我若能到達通過學習就可以替代情感的境界,早已不會是今天這副模樣了。又沒日沒夜的玩遊戯?現在回歸正常生活,面臨著很多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再這麽頹廢。沒有了麻痹自己的東西之後,對情感需求愈發濃烈。

要知道,從去年開始,我極度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來自各個方面的。所以哪怕只是朋友的她,能給我的情感慰藉也太多,哪怕是那一句生日快樂,你沒有說給過我,是吧?我想依賴她,這種話説出口來就涼了吧,若是在一段戀愛關係裏,角色都顛倒了。她更像一個姐姐。

所以,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想要什麽東西了,困惑了很久很久,究竟是愛情,還是任何角度的情感支持都可以。當然除了情感支持不是愛情的全部,我還有其他想從愛情中得到的東西,她也能給予,但要讓她負責任,沒這個理由吧。她本來跟我可以沒有任何關係的。

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有目的性的那個人,無意之中我聼見了很多次這個詞,可未曾想過有一天會把這個詞套在自己身上。我懷疑在我的意識深處,也悄悄把她的預設好感值提高了。當我反思我認爲的她的閃光點時,確實比起一票點贊之交難能可貴,但好像放在自由世界裏,也並非什麽罕見的狀況。非她不可嗎?這個提問在此種情形下有點動搖,我只能回答現階段確實,然後講貝殼的故事岔開話題。歸根結底,是我的圈子有問題罷了。於是我一直有一個執念,有了她,我就有籌碼去否定我過去二十年的生活,去推翻一切深埋我過去的腐朽的混亂秩序。這種目的性,於她而言沒有任何益處,自私地可怕。

而説到姐姐,她也確實是姐姐,大我好多嵗,我一直懊惱于這件事。女孩子一般都不會接受比自己小的吧,想到這都會涼半截心,起點就已經比別人低了。後來我仔細想想,若是比起其他的追求者,我不存在任何優勢,經濟獨立也沒有。我就是個弟弟,我就是個弟弟。不爭氣時只能說這句話。甚至我也引申到了一些其他的場景裏,我是不是自卑地都得自降一下起點?我覺得事情的本質不應該這樣,可我找不到太好的解決辦法。

若是我懂的如何撩人還好,可我偏偏又那麽直男,並沒有什麽戀愛技巧。這在姐姐面前還不得被一眼看穿?「你已經是第X個用這招的人了。」説不定會聽到這樣的回復。越分析越覺得機會渺茫。

也許她是例外呢?又不是人人都不接受弟弟。這時候,一定得提供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叫安全感。《心得》中就講了這個東西,後來這個詞我又在各種場合聽了很多次,我意思到女孩子真的很看重這個東西。後來我清楚了,女方在無法充分瞭解一個男人之前,年齡就是最簡單的判斷方式,身高也有這種效用。以前我完全無法理解身高爲什麽會是一種擇偶標准,畢竟不是我的優勢,當我知道原來長得高的男士坐在她對面的樣子原來就可以提供安全感時,我終於串起來了。看起來似乎也並非毫無長進。

那麽還是能充分展示自己來博取好感或者説安全感吧?我試過各種努力,也不知道有沒有弄巧成拙。不過唯有在這一點上我稍稍有些自信,我肚子裏尚且還是有幾滴墨水的,我不是什麽不學無術的街頭混混。

但我想,我至少去表達真實感受可以吧,我根本不怕尷尬,也沒有什麽被拒絕之後朋友都做不成的顧忌,不過走到她面前時,還是慫了。罢了,也就這點出息,要不慫哪還會窩在這無病呻吟。

又回到那個問題,我一定會走的。我的價值觀就跟著名詩句一樣,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抛。」我不會像電視劇裏一樣爲愛奮不顧身,比如說留下來,追求自由贏過了我的最高理性。至此,我決定放棄了。會深夜寫文章的人,都很孤獨,我是孤獨慣了的人。孤獨慣了的人都有一個軟肋,是明明内心深處很感激釋出好意的人,卻又會無端責備他們爲什麽要去破壞他們的生活節律,然後一不小心掉入惡性循環。

這篇單戀故事,不知道過幾年之後還有沒有眼回看。希望別再是跟今天一樣的心境就好。況且我沒有刪文章的習慣,哪怕很敏感很尷尬抑或是不合時宜,姑且自誇爲坦誠吧。不過,把女主從文中刪去之後,這就是一篇《心得2》,但願可以有一些些意義。

CONT.

我失敗了,度過了極其痛苦的一個月,講點失敗感言。

我以前點贊的關於兩性關係的文章,竟然過了腦子就忘了。其中有提到不要動輒真命天女,過度依賴一個人本來就是情商低的表現。發現自己簡直是對著雷在踩。

其實幾年前的我反倒不會這麽想,只是因爲她太好了,完全抛掉了以前的價值,因爲完全沒有人能情感支持我,我真的只能過度依賴她。不過我勸告我自己和看客,即使以後真真正正的真命天女出現了,也不能過度依賴她,過度依賴一定是禁忌。

我之所以這麽痛苦的原因,全是源自此。一旦她沒了,就跟計算機中的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一樣,損失極大,務必不要重蹈覆轍。

Categories
All 杂文

輪媒四年觀察

以「輪媒」爲題,旨在與法輪功作爲一個宗教團體的本質劃清界限,即我在此只討論其控制下的財團法人(大衆理解上的,非某部成文法律),而擱置這一宗教法人本體,但仍會一定程度觸及非輪媒的東西。故本文不會就「天安門自焚事件」、「對中國共產黨摘取法輪功學員及良心犯器官的指控」等核心爭議話題進行討論。

輪媒通常指大紀元媒體集團下的各類新聞機構,較爲著名的有《大紀元時報》和新唐人電視台,廣義還指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等所有帶有法輪功背景的其他機構。其實「輪媒」二字,本就帶有一點鄙夷的色彩,絕非什麽中立的説法。這緣起于輪媒的無腦反共、逢共必反,也正因如此,在很多反共立場的人眼中,輪媒也絕非什麽同路人。像是一些反共立場的論壇,除了讓五毛不要進來以外,也强調了一句輪子不要進來,可見一斑。所謂「無腦」反共,只是胡亂解讀一則既定事實,將其描述為陰謀論這種情況都還勉强能讓人理解,但他們早期經常製造謠言,造謠對一家媒體的運營來説無疑是自尋死路。甚至有些謠言並不是想象中那種抹黑政客的小插曲,而是極富「宗教」色彩的故事,比如常常可以看到「某某地方天有異象必是亡國之兆」這樣的標題,實在讓接受過現代基本科學教育的人不是很有欲望要點進去。想來輪媒應該是有市場營銷的專家坐鎮,能夠運營了二十年至今不衰,必是能精準把握他們目標讀者的心理。

所以我對輪媒的態度也一向如此,記得在墨爾本的唐人街,放著一沓大紀元的報紙,寫著任意拿取,看到有人想去拿的時候,我立馬條件反射地講出一句:輪媒你去拿啥……並頂著一張無語表情的臉。法輪功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基本都是合法的,合法地區的普通民衆對法輪功或者說輪媒感觀應該不會差我太多。在去維園燭光晚會時,道路兩側都會有很多黨派的宣傳攤位,我就看著前面的香港人幾乎拿了每一個非建制黨派的宣傳冊,只對最後的法輪功攤位尬笑一聲微鞠躬示意拒絕,這個場景在那個嚴肅的場合回憶起來還有一絲特別的苦中作樂之趣。之後我走到他們面前時倒是拿了一份玩,封面就是簡體字,目標群衆明確,内容依舊扯淡,我還讀了幾段當笑話給朋友聼……這跟其他國外熱門景點法輪功派發的冊子並無區別,甚至我校的圖書館裏還藏有兩冊,只有這個時候我會真心感嘆他們人是真的多,經費也是真的多。

不過這些人人皆知的東西並不是什麽獨特的結論,我標題所指的四年觀察,是我來到自由世界的四年觀察,而上述某種意義上都還是在描述我的刻板印象,那麽接下來我要講的是對法輪功的改觀,一些正面意義的貢獻。

其一是對 GFW 的突破,法輪功學員開發了數款應對防火長城的軟體,並免費提供給遭到互聯網封鎖的國家,這些軟體包括自由門、花園網、無界瀏覽等。很有網友也提到說,他們自己最早真的就是靠的這些軟體進行翻墻,完成了啓蒙。現在仍能使用的自由門,可以說真的是一直在和方校長的爪牙們鬥智鬥勇,本來這就是一個樹大招風的活靶子,難能可貴的是自由門穩定的出奇,很多 GFW 突然加高的時候自由門都還能照常使用,不過速度奇慢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是 GFW 眼中釘嘛。

其二,輪媒在傳播手段上的創新。有一次偶然 YouTube 給我推薦了一部諷刺小品,開始並沒有留意上傳者是誰,看完覺得拍得不錯,然後才赫然發現新唐人電視台幾個人。其後看了另外幾部小品,平均質量還還算蠻高的。要是先看見了上傳者,我可能根本不會去打開了,正是意外地規避了這種先入爲主的思想,才讓我發現了輪媒的一個新亮點。比如這一部五月發表的《五毛應聘》,完全不存在過往那些造謠玄學的東西,反倒是緊貼了時事熱點,而播放量其實也能反映出來一定的問題,他們的新聞觀衆寥寥無幾,小品節目的平均播放數要高好多倍,這完全可以視爲一個優質單元保留下來。

其三,對各類事件的補風追影,留下了事件的存檔。本人親歷過2012年重慶萬盛和重慶雙橋因爲合區而產生的示威,所以我能肯定事實,否則確實無法分辨輪媒是否在造謠,他們確實把自己的可信度搞得太臭。以重慶雙橋的示威爲例,現在網上能提到這個事情的媒體寥寥無幾,剛才試著谷歌了一下,只有 BBC、阿波羅、RFA、新唐人、大紀元、明鏡、東方日報和一些不知名的自媒體,兩頁就可以翻完。而 BBC 那則並不是專業記者寫的,而且對行政區劃的敘述就有事實錯誤,完全是業餘自媒體文。剩下的 RFA 還有輪媒,以往在我眼中都是逢共必反的魔怔媒體,他們在對此事報導的内容也不可全信,但他們真的把這件比起香港示威,外界的人根本不會 care 到的小事保留在了互聯網的記憶中,彌足可貴。

其四,優質的英文版内容。要知道,開頭提到的這個大紀元媒體集團本質上可是一家國際運營的大公司,從來沒有局限到只有中文市場。英文的大紀元叫 Epoch Times,我以前不知道那是大紀元時整個内容看起來都是一家正常的媒體,後來知道是大紀元之後,倒也沒有從此戴上有色眼鏡而故意看低,只是從此之後我都習慣把中文大紀元和英文大紀元分開視爲兩家媒體。我在其他地方也看見有人吐槽過海外輪子和國内輪子感覺完全不是一批人,知識水平實在差太多了這樣的説法。所以 提到 Epoch Times 時, 其實指代的是非常正常的英文媒體,特朗普還在推特上引用過 Epoch Times,然後就發現有不懂的小朋友在吐槽特朗普,再重申一次 Epoch Times 真的蠻正常的,可以自行翻閲幾篇,它和特朗普引用的其他媒體沒有多大差別。

説到引用來源的可信度,想提提我比較熟悉的中文維基的標準。輪媒因爲以前的黑歷史自然也被社群認爲是爭議來源,吵了又吵。不過在[[維基百科:可靠來源/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内可以看到,社群目前對大紀元和新唐人的評級仍處於無共識,理由摘要為「《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因其法輪功背景,可能具有游擊隊性質。社群對《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的可靠性存在意見分歧。多數意見認為《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屬於不可靠來源,至少某些類別的文章非常不可靠,但也有部分編者不認可這種看法。社群較為明確的共識認為《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在涉及中國相關議題時可能會非常不可靠(尤其是法輪功相關,以及與中國相關的政治和宗教類話題),甚至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對其它類型的新聞報導可靠性則意見並不一致。社群比較明確的共識是,在使用《大紀元》(《新唐人電視台》)作為來源時,應該謹慎,注意甄別信息的真偽,儘量採用更為可靠的來源作為替代。」現實的引用情況也如是,對於輪媒的引用仍是被允許的,不少詞條都可以看到。

到今日,當港人把全港所有報紙買一份陳列在一起,發現只有《蘋果日報》和《大紀元時報》的頭版不是舔港共時,實在讓人不勝唏噓。如果輪媒真有決心改變策略,洗白自己,適時給予一份信任,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