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三峽往事

上次在《世遺:隱匿的政治角力場》中填了一個有關三峽的坑,今天就來補上。

每次有朋友來重慶玩的時候,都會問我推薦去處,此現象尤以重慶突然變成網紅城市之後驟增。我每次都滿無奈的,老實説,重慶老牌工業城市,主城區真的沒什麽好逛的,出名的景點都在下面的區縣。至於那批人造網紅,有喜聞樂見的受衆就好。

這時我正兒八經地推薦,「有個地方 ,課本你學過不止一次,人民幣上印得有,護照上重慶那頁也是它,那是真正的重慶牌面,你應該去那看看嘛。」——我説的便是三峽。

可惜很少有人會采納這個意見,三峽旅遊竟然成爲了這麽尷尬一件事,交通不便時間不夠可能是很多遊客放棄的原因,但是三峽旅遊業一蹶不振的背後有一個致命原因,也是含旅遊業衰落在内一切有關三峽問題的始作俑者——三峽大壩。

(一)

三峽大壩,正式名稱爲「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年發電量最高的水電站。

這種「最大最高」的頭銜特別符合中國美學,所以在官方口徑中,這是一項極其偉大的世界性壯舉,是民族驕傲,湖北省也因此將三峽大壩工程列爲了湖北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藉此激勵年輕人。

不過關於三峽大壩的爭議,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過。興建大壩的設想,早在孫中山《建國方略》一書中就有提及,重慶陪都時期,國民政府已經展開了實際工作,並邀請了曾主持胡佛大壩修建的美國專家約翰·L·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前來考察。此後國府腐敗,内戰,大陸進入中共建政時期,耽誤數十年。而中共第一次將其拿到正式會議上討論,爭議不斷,再次擱置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被提上議程。

最終在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不過雖然最終結果是通過,但與會的2633位人大代表只給出了1767張贊成票,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大代表未投贊成票,這在一個「沒有,沒有,通過」的國家中是史無前例的,直到今天也是中共人大有史以來最低的贊成率。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

(二)

三峽移民,是引發這場巨大爭議必然繞不開的話題。蓄水之後,沿岸會淹沒上百萬人的家園,究竟要怎麽安置他們呢?

爲了處理三峽工程的建設事務和移民安置,必然需要一個特殊的機關來統籌運營,但三峽庫區涉及面積人口規模均非常龐大,80年代一度興起的方案是直接建立以宜昌為省會的「三峽省」。

原本三峽庫區全是貧困縣,必須要有一個有深厚基礎的大城市來帶動經濟, 三峽省原始構想中湖北所劃出來即是這樣四個相對富裕的縣,乃至於湖北省不願意讓出這四個富裕縣,李鵬做了很多工作之後才説服湖北省委。

就在關於建立三峽省的通知已經下發,三峽省籌備組也已經成立的情況下,三峽省的出現一觸即發。但當時還是80年代,尚未通過建設三峽工程的決議,許多專家民衆還在反對三峽工程,三峽建省是為了三峽工程移民服務,三峽工程沒有通過之前,成立三峽省毫無意義。再加上當前方案之下經濟發展會有所困難,若成立之後四川、湖北兩省都會不再管這塊地方,而新三峽必然也無力承擔這個責任,三峽省計劃最終流產。

在討論三峽省規劃的時候,鄧小平就提及:「這個行政區應該包括重慶市,有了大城市,有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人員智力的支援,便於發展經濟。 」「 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城市,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城市。」[1]事實上這也有身爲四川人的鄧小平自己的小心思在其中,他一直認爲四川太大、人口衆多,容易不穩定,況且他父親本身也是袍哥會成員,他一定是深諳四川的社會情況的人。

1994年三峽正式開工之後,中共高層開始研討重慶直轄的可能性。為了避免三峽省胎死腹中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此次研討是完全絕密的。希望藉由三峽地區併入大城市重慶來帶動整個三峽地區經濟,由於擔心重慶市政府和群眾對於強行搭配貧困區縣的不配合與反對,此消息直到1997年才為大眾所知。

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成立,鄧小平設想的方案成真。這座面積持平北海道的怪胎城市,本質上也就是新的三峽省,將要承擔起三峽移民事務和帶領三峽庫區脫貧的重任。

(三)

三峽移民現在怎麽樣了呢?

水庫移民是水庫大壩工程建設中最為頭痛的事,在世界上難以找到水庫移民成功的案例。因爲水庫大壩建設的目的,並不符合移民的根本利益,移民失去的是生存的基本條件。水庫移民的性質是強制性移民,壓力來自外部,政策和措施也來自外部,移民無法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去。 [2]

三峽移民中,很多人都被送往了素未踏上過的外省,一個完全陌生而又未知的環境,湖南、浙江、福建……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這個過程充滿了不安、焦慮乃至抵觸。基於身份認同的原因,很多人始終只認爲自己是一個過客。有遷往江西省客家人聚居區的移民就表示,那裡有排外情緒﹐要想融入當地社會非常困難。

於是有人決定重返三峽,但他們仍然成為政策上的弱勢群体。2011年時就有返鄉的移民表示:「像我們在這裡買個摩托車,駕駛證辦不了。要身份證的,身份證是外地的。外地的辦不了啊!」[3] 這種相對而言已經算小問題,并且十年之間政策確實是有進步的,至少今天跨省辦駕駛證絕不再會是一個困擾。

更具中國特色的,是一類被稱爲「空挂戶」的群體,含義是當地政府為了完成任務,承諾外遷移民可以 「走戶不走人」 ,就是辦理外遷手續但不真正外遷仍住在原處。

不過空挂戶的土地必須交出去,一位叫袁立品的移民不願交,政府就派人把他種的幾百棵橙子樹砍了,而且不給賠償。據他說,為此事,他曾多次上訪,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4]

(四)

脫貧攻堅戰打得怎樣呢?

三峽移民因爲嚴重失業,一度是加劇了貧困情況。而由於這些城市併入相對發達的重慶,更造成重慶市城鄉極為懸殊的經濟差距(2009年達到了500%)。2011年的報導稱,三峽工程上馬導致庫區2,000多家企業被關閉,失業者大增。庫區經濟以「吃財政飯」為主,稅收持續下降。很多移民和搬遷安置款項沒有到位,造成了重慶主城區與三峽庫區居民嚴重的對立情緒和衝突。[5] [6] 這一點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 ,可能現在馬上去萬州或重慶的本地論壇上就能看到這一類言論,一些萬州人希望可以回歸四川,而老重慶人則戲稱他們為「萬獨」。

賠償不合理,也是很多移民多年來耿耿於懷的。外遷移民郭寶雲說﹐他原來的家﹐現在在長江水下100米左右﹐被淹的柑橘沒有得到國家任何賠償﹐而被淹的房屋屬於生意門面﹐卻只按普通房子進行補償。 [3]

除此之外,本身貪腐問題等經濟因素也是層出不窮,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公布了三峽工程審計結果,因結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夠嚴格增加建設成本4.88億元。 [7]

返鄉的因素多種多樣,自然也少不了經濟因素。同樣是上一節中那位返鄉移民提到,他原籍湖北秭歸,去的是江西龍南,事實上龍南比秭歸落後很多﹐新移民沒有土地﹐需要自己開荒,生活質量反倒有所下降。事實上,很多移民都不會被送到城市中,而是轉移到另一個陌生的鄉村,有一絲就是利用他們開荒的意味。哪怕有部分轉移到上海的移民,去的也只是崇明島,當然在中國仍存在戶籍制度的情況下,崇明這一批算是「性價比最高」的了,再怎麽也算變成了上海戶口。

不過去年,中國宣佈所有的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離貧困,自然包括了庫區這十幾個貧困縣。很多人對自己生活質量到底是什麽樣都心知肚明,覺得這就是句誑語。不過就今天的經濟水平來講,庫區的生活肯定是進步了太多,也趕得上全國平均水平了,但曾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和損失,卻是無法這麽簡單彌補。三峽移民一直有「捨小家、顧大家、為國家」的標語,官方也常常將此作爲正能量例子宣揚「三峽移民精神」,不過這句話其實也早就挑明了,他們一開始就是被「捨」的受害者。

(五)

聊聊開頭提到的旅遊業。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素以險峻著稱,而民間認爲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這會影響到三峽的景觀。所以90年代有大量旅遊機構宣傳「告別三峽遊」,我小時候也被父母帶去參加了「告別三峽遊」,最後遊覽了一趟蓄水前的三峽。

事實上,像夔門這樣的山巒多在1000公尺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於遊人探訪。但民間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界面新闻近三年的(2018-2020)的《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榜》上,重慶都位居第二名,僅次於北京。「旅客總人數」單項上為第一名,如此龐大的群體,竟然沒幾個人去真正的重慶牌面三峽,真的匪夷所思。但就算是外地的朋友觀察一下朋友圈也能簡單歸納出這個結論,事實如此。

旅遊業收到衝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對文物古蹟的破環,這才是真正受到很多古跡保護人士抗議及國際輿論批評的關鍵點。

一些特別重要的文物古跡都采取了特殊方法保護,比如石寶寨周圍築起了一道巨型圍堤,包圍住整個山寨,使整個石寶寨成為一座孤島;處於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上的白鶴梁水文題刻,采用了葛修潤院士「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也一度被認爲是很巧妙成功的;而張飛廟則是直接進行了整體遷移,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搬遷項目。

儘管文保單位已經相當努力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仍然有大量未被發掘的文物和無法採取保護手段的文物遺蹟(如懸棺、石刻等),以及夔州古城這樣搬遷成本太高的古蹟被淹沒在長江之中。

我前一篇文章提到三峽時,講的是申遺問題,長江三峽二十年前就已經在預備名單上了。有很多聲音認爲如今三峽申遺可能沒戲,其原因就在於需要判定三峽大壩的修建是否是對三峽景致的破環。畢竟按世遺的標準,就算已經列入名錄的項目,如果遭到了嚴重破環也是會被剔除名單的。

(六)

關於生態和地質災害的問題,也被弊病諸多。

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現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已相比50年代的20%降到了10%。[8]

三峽水庫的運行,導致了庫區富營養化進程加快和支流、庫灣藻類水華頻發。大壩清水下泄引起長江幹流河道劇烈沖刷,使得垻下河道水文情勢變化,進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關係改變,使得湖泊水情與濕地生態明顯調整。長江特有魚類繁育和四大家魚魚類產卵場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考慮到這點,為此設置了魚梯、休息池、保育區與繁衍中心等加以應對受到衝擊的族群,希望能提高存活數量。 [9] [10]

不過就實踐角度來看,諸多預言和可怕結果實際上都沒發生。作爲重要反對者的黃萬里教授曾上書:「在長江上游,影響河床演變的造床質是礫卵石,不是泥沙,修壩後將一顆也排不出去,十年內就可堵塞重慶港,並向上游繼續延伸,汛期淹沒江津合川一帶。」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重慶港并未出現這樣的情況,三峽論證組當初就此問題也專門進行卵石輸運量的測量,卵石數并沒有那麽多。

另一嚴重影響是有關水土流失,重慶山下庫區近一半的地區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三峽庫區重慶境內有超過一萬處隱患點。截至2010年已發生地質災害(險情)252處。 [5] 但是98年洪水之後所施行退耕還林政策對水土的保育還是非常有效的,水土流失的問題還在預料之中的可控範圍内。

三峽大壩對氣候的影響也沒表現出來,許多旱災情況發生,其實都另有他因,與三峽工程並無直接太大聯繫。比如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災主因就是當年上半年度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兩湖地區總體降水嚴重減少,但公眾屢屢都是先把三峽工程推到浪尖上。

不過這個問題至今也是爭論不休的,環境問題牽扯的因素太多,錯綜複雜,并不像前面的問題一樣基本蓋棺定論。天災往往來得太意外,根本沒有把握以後還會有怎樣的情況,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廣納意見進行預防。

(七)

還有諸如抗洪能力的爭議,常見到有人把歷年官媒的新聞標題排列在一起説事,從2003年6月1日的《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到2010年7月20日的《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甚至做成了meme。不過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自大壩建成以後,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明顯減少,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抵擋住了超過98年峰值的洪水。有人拿去年的洪災説事,實際上三峽大壩的表現依然出色,并且去年有下游暴雨等影響加劇災情,跟三峽大壩毫無關係。防洪往往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另外在水資源調度、發電和航運上,都取得了預期的成就。發電初期提高電費以作爲三峽建設基金曾引起不小的民生爭議,不過其到現在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已經收回巨額成本,基金用於南水北調工程和三峽後續工作,體現了一定的補償意義。 [11] 而航運上也算是剋服了天塹,改善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使得天然航道不再受枯水季影響。

還如我剛才氣候問題所説,三峽大壩這個龐然大物就是樹大招風,每次有個什麽事情都會提它一嘴,當然這也是因爲民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三峽大壩如果真的潰壩,後果不堪設想,人人皆知。所以反賊們也滿喜歡拿三峽大壩做文章,一會又猜測必會潰壩,一會又說變形了大難將至,一會又説大壩有被軍事攻擊或恐怖襲擊的風險,潰壩幾乎都成了年經問題,每年汛期傳言都會集中出現一次。有人形容這是中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確在理,擔憂是絕對不可能放下的。

我的評價是, 達摩克利斯之劍確實懸在頭上,功能性上利大於弊,文物古蹟無可奈何,三峽移民們則真的是被中特社犧牲了。

References

[1] 杨洋. (2018, January 18). 设立重庆直辖市背后珍闻. [online] Available

[2] 王維洛. (2010, March 25). 三峽移民,三任總理,三個主意. [online] Available

[3] 張楠. (2014, October 12). 面臨諸多問題的三峽移民(一). [online] Available

[4] 張楠. (2014, October 12). 三峽移民面臨諸多問題(二). [online] Available

[5] Bbc news (Ed.). (2010, March 6). 官员承认三峡工程存在重大问题. [online] Available  

[6] 李泽民. (2011, June 14). 三峡库区产业空心20年 近2000家企业关闭. [online] Available

[7] 张晓松. (2007, June 29). 审计署:三峡工程因管理不严增加建设成本近5亿元. [online] Available

[8] Qing, Dai, 9. The River Dragon Has Come!: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the Fate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and Its People (East Gate Book).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7.

[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12, January 7).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发布:长江流域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问题愈益复杂. [online] Available

[10] 181米高的三峡大坝并无鱼类洄游通道,下游的鱼怎么“回老家”?. (2019, July 11). [online] Available

[11] 刘彦伟. (2014, February 20). 全民哺育的三峡集团怎成“不肖子.” [online] Available

Categories
All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世遺:隱匿的政治角力場

在剛剛落幕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重慶五里坡自然保護區以擴大「湖北神農架」(Hubei Shennongjia, 1509)邊界的形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成爲重慶第三個世界遺產地。最近我爲此事撰寫了一些資料,方才對世遺這攤深水有了一些更詳細的認識。

以前對世遺的印象,無非就是一些享有盛名的景點,當然也有其文化價值所在,所以要弄一個世界遺產目錄來保護他們,也就市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升級版吧。然而一旦牽扯國際,其中的政治角力要複雜太多。

世遺本身的關注度是有的,絕不是不起眼的公約。今年中國的新增世界遺產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 1561),很多媒體都在大肆宣傳並慶賀,我几乎到處都能看見。其實每年情況都是這樣,上一届(因瘟疫停辦一屆世遺大會,即兩年前)的 「 良渚古城遺址 」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1592),也是申遺成功而一戰成名,突然火遍全網,在此之前很多人是從來沒聽説過良渚的。很多國外的與世遺相關的新聞也能頻頻出現在大衆視野中,像是這一次大會上利物浦海事商城被除名,抑或是上一届日本的申遺項目「百舌鳥和古市古墳群:古日本墓葬群」(Mozu-Furuichi Kofun Group: Mounded Tombs of Ancient Japan, 1593),那奇特像是鑰匙孔的航拍照片,都曾是關注度極高的熱門話題。所以申遺一個重要的角力目的就是提高知名度,事實也證明效果相當顯著。

提高知名度這一點,不止國際上的角力,國内也暗藏洶湧。這跟《蘇州決議》之後的世界遺產大會的制度有很大關係,它規定了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個項目。而中國本身即是「山川壯麗,物產豐隆」之國,世界遺產極爲豐富,近年來也一直和義大利之間輪流坐遺產數量最多國家的交椅。我估計中國最終能有200左右的遺產地也不算誇張,只是在這套制度下,起碼還得再慢慢申上一百多年。有潛力的地方這麽多,名額就一個,那肯定得搶了。看看中國世界遺產按省級行政區的分佈就知道,政治資源最豐富的北京高達七項,亦是世界上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而南方大省廣東卻只有兩項,實在不可思議。近年來在申遺上各國都喜歡用「打包」的形式,像北京這樣故宮是一項,頤和園是一項,天壇又是一項的情形很難再復現了,倘若是現在的申遺項目估計會用「明清皇家建築」之類的名字一次性全部拿下。

中國的世界遺產太多了,國人除了申遺成功當下慶賀一下之後,其他時間都不會太在意這件事,甚至有些不太出名的遺產地國人都不知道,像廣東的遺產地「開平碉樓與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1112)知名度就很低,我在廣東這麽多年也很少聽説有人來廣東會特地去拜訪此處的。

其他國家并沒有如此龐大的遺產數目,申遺算得上大事,身陷政治打壓的也不在少數。沒錯,台灣就是典例。要明確一點的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本身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主導的,申請國必須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但我們都知道台灣并不是聯合國成員國,更不是締約國,而申遺項目卻需要以締約國為單位上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台灣就完全沒有申遺的機會了,非成員國可以委托他國代爲申報,「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Old City of Jerusalem and its Walls, 148)就是一個例子,這項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未明確標明該遺產所在國,當年正是由隔壁約旦代爲申報的。台灣的特殊情況,也引發了島内的分歧和爭議,親中派自然認爲應該與中國合作,中國也肯定很樂意優先幫台灣的項目提上日程。要向中國委曲求全,綠營當然就不同意了,當然這邊也提出了一些可以和日本合作的方案。總之,無論合作對象是誰,台灣的申遺工作仍然陷於泥潭之中,雖然早在2009年就組織「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並挑選出了18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基本算上胎死腹中。 [1]

一些成功申遺的項目也曾引發過巨大的爭議,比如第39屆日本的項目「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革命遺產」(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 Iron and Steel, Shipbuilding and Coal Mining, 1484),就因有強徵韓工、華工的「殖民」爭議,中韓兩國都發表過抗議的聲明,日方也因此外交斡旋許久,最終還得以妥協並加上聲明才申遺成功。

申遺成功是塊香餑餑,大家都想來分一口吃。但設立公約的初衷還記得是什麽嗎?——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而現在很多人認爲該公約并不能起到保護目的,比如上述利物浦海事商城被除名的理由就是再開發過度,不可逆地喪失世界遺產的普遍價值。我的澳門朋友對這條新聞的反應是澳門也時日不多矣,這一年多有一件沸沸揚揚的爭議即是政府南灣湖C區規劃草案中的兩幢樓倘若建成之後會破壞澳門的「山海城」景觀,因此很多團體及個人反對此草案。 [2] 但政府仍有一意孤行之意,其實可以看到的是,公約沒有强制執行力,締約國想怎麽做終究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僅憑一紙公約保護成效是有限的。長江三峽早在2001年就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不過隨後三峽大壩建成,有專家認爲因此三峽已經不可能再申遺成功。三峽也算是一個離我生活不遠的議題,有機會展開講講。總之保護遺產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絕對是一個難題。

除此之外,世界遺產還常被認爲是一個大錢坑。前幾年中國的申遺熱中,不少地方砸進天價重金只爲申遺,只爲搏得一張金字招牌。比如陝西當時申請未央宮遺址列入古絲綢之路(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 1442)申遺,整個項目投資計劃達到破紀錄的125億元。[3] 拼命為申遺成功的目的就是將其視爲搖錢樹,這不僅違背了初衷,在有些時候還事與願違。而真正的大錢坑,指的是高昂的維護費用,申遺成功之後往往會設施維持管理費以及增加人事的費用,國内亦有申遺成功之後門票就上漲的常見現象。仍以明治工業革命遺蹟爲例,遺產之一的「富岡製絲廠」,已然老舊的建築體得年年維護,修繕費30年得花100億日圓。 [4] 連日本都會叫苦連跌,各地觀光收益和維持成本的角力,還仍會持續。

世遺這個政治角力場,應該得走回歸初心的道路。畢竟作爲我一個普通人而言,我關注的也會是「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 」東西,我也不止一次提到過,那些同質化的、毫無沉澱的東西,何其令人無力。

[1] Twh.boch.gov.tw. n.d.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online] Available

[2] 殷.憂. 2020. 歷史研究者︰山海城景觀被打斷等於切割歷史. 論盡媒體. [online] Available

[3] Chinanews.com. 2013. 各地”申遗热”:陕西为未央宫曾计划投资125亿元. [online] Available

[4] Storm.mg. 2015. 美景只要申遺就圓滿了嗎?世界遺產其實是個大錢坑!. [online]

Categories
All 杂文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舊推理迷的新視角

終於在合適的場合下體驗了年輕人鍾愛的「劇本殺」這一類桌遊,而向來我是對社交屬性這麽强的桌遊避而遠之,狼人殺亦如是。倘若講桌遊,還是集換式卡牌玩得順心,誰要約我去打遊戲王或者萬智,必然是想都不用想直接答應。

不過今天的主題是「推理」不是「桌遊」,這類強社交的桌遊都會無意識地强調推理元素非常重要,輔以一些恐怖、獵奇之類的元素,深得年輕人喜愛。

推理?那不是我老本行嗎,沒經歷中二的年代都不會存在這個網站的名字,雖然我把網站名字的意義改了,可最開始的ZTT其實就是偵探團的拼音縮寫。大概是某一天覺得有些羞恥,就牽强地塞了三個英文單字上去替換了原意。

不過更準確說來,我是想以推理小説為主軸,不然是想泛講這個詞?抑或是推理片?牽扯的内容太複雜。講點熟悉的東西好很多,畢竟我以前推理小説真的看得太多了,還記得高中的時候好多晚不睡覺抱著手機看一整夜,這也是我高考跪了的原因,尚未高考的讀者千萬不能學。再準確一點,主題是日系推理小説,我閲讀的約90%都是日本推理小説,對其他流派,當然説白了就只剩歐美,并沒有那麽熟悉,惟基本概念都有,應當不會有大的紕漏。事實上我的總閲讀量大概也就100多本而已,比起真正的狂熱粉絲有所不及,姑且自詡為推理迷,不至於連門檻都不到吧。

劇本殺這段前言,看似毫無意義,直接開門見山說推理小説不就好了?我還是想借其中推理部分綜合談談。因爲我參與度並不高,即使有些線索給的真的很直球,一眼就能看出其目的而且知道一定會用得上。原因一是我不太善於交談,二是我不太適合又放著背景音樂又和這麽多人講話的情況下去專心閲讀文字,三是第一次玩不太懂機制運作,自己扮演了一個角色意味著什麽?整個劇本會不會有敘詭之類的設定呢?一概不知。總體來説劇本殺本身的推理難度並不大,像極了本世紀初那些面向青少年的推理雜志上的謎題,只是附加了一個故事背景之後,能把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時間拉到很長。本世紀初國内還有貝克街推理學院這種論壇(隨手一搜驚訝發現還在運營,也算是十幾年的老站了),不知道還有沒人有聽説過,上面的謎題質量都能高過劇本殺很多。此處澄清一個誤區,推理小説説白了是閒書,看得多并不會讓你推理水平變好,能享受推理過程的其實只有作者而已。

我入坑推理小説的時間正是東野圭吾在國内開始興起的那幾年,突然間書店裏就放滿了他的書,於是看了看,便一發不可收拾。推理熱這種現象也不算是由推理小説所帶來的,持續很久,名偵探柯南的作用可能都能大過推理小説。只是明顯能看到這麽多年來推理熱的現象有增無減,我已經有三四年沒認真看過推理小説了,前段時間進了一次書店,發現推理小説的比例真是高到嚇人,在加上很多國内推理小説開始興起了,乃至於劇本殺這種桌遊的爆紅,都揭示著這個行業確實仍處於水漲船高的階段,頗具市場。

《嫌疑人X的獻身》是最早看的東野圭吾的作品,一部完成度極高也很精彩的作品,確實被吸引到了,不然哪會入坑。只可惜一上來就看了天花板作品,之後看他的很多其他作品都覺得寫得并不太行,頗有種出道即巔峰的失落感。於是轉而看其他作者的作品,瞭解整個行業的情況,慢慢地成了一個推理迷。

剛才也説,推理小説真正能享受推理過程的其實是作者而已,讀者就圖一樂。但還有另外一件讀者可以做的事情是找出文中的紕漏之處,昨天聽到有劇本殺老玩家說很多本的bug十分明顯,邏輯完全不能自洽,其實推理小説也如是,幾乎每一本都有瑕疵,如果是一些不入流蹭熱度的新作家則會暴露得特別明顯,這也是如何評價一本推理小説是否好看的重要因素之一。畢竟若論文學性高低,本來只是閒書而已,況且大多數還是外國作品,還與譯者自身的文學水平挂鈎。依此標準來看,很多愛好者會極力推崇埃勒里‧奎因的《希臘棺材之謎》一書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因爲許多愛好者都認爲這是一本幾乎沒有邏輯漏洞的作品,堪稱完美。而奎因本身也是被愛好者們視爲是一個純邏輯作家,其他像是《Y的悲劇》等書一樣享有盛名。

除了文章本身的邏輯之外,畢竟這些作品都是「小説」,作者不妨可以玩一點敘事手法上的花樣,以彰顯這本質只是一部文藝作品。所以當有人問我最喜歡東野圭吾哪本作品的時候,我并不會回答成就最高的那幾本,而是回答《惡意》。與其説是最喜歡,倒不如説是印象深刻,我一直說推理小説是打發時間的閒書,因此大部分書的内容其實我早就忘得一乾二净了,看完就忘,很符合閒書特質。但《惡意》給我的印象完全不同,試想看了很多普通的本格推理小説,漸漸地你都開始覺得套路一致有些麻木和無聊的時候,突然有這樣一本書用了敘事特殊,一步一步前進,終在文末來個驚天大逆轉的寫法,是多麽驚艷。從那時起,我才聽説了「叙詭」這種寫法。叙詭,敘述性詭計的簡稱,維基釋義為透過運用語言上的歧義,或者偷換文字結構的方式,以達到誤導讀者的目的。這也是我在前文爲什麽說會擔心劇本殺有機制上的問題,若是劇本殺也有叙詭的話,會不會可能主持人是凶手?不過玩過一次之後發現自己想得太多了,劇本殺從業者看見這段之後不妨也可以考慮一下叙詭模式的新劇本,説不定會大有市場呢。説回來,顯然《惡意》算定義上的叙詭,但若是獨放在叙詭的這一大類中,這並不算是成就很高的一本書。若想快速瞭解敘詭到底是什麽或者直觀地感受一下,我推薦北山猛邦的《「愛麗絲‧鏡城」殺人事件》,教敘詭新人什麽叫做存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凶手,我認爲這是一本帶有教科書式的叙詭寫法的作品。北山猛邦這個作者不算特別有名,這本書讀感也有點稍差,不知是原文還是譯者的問題。如果追求好一點的讀感那麽讀網上大多數講介紹叙詭的文章都會推薦的那些書就好,像是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開的夏天》,這本初看的時候就給我留下了文風還挺雅致的好印象。

後來看得更多了,去專門挑一些知名度更高的作者來看,像是日系始祖江戶川亂步。看了幾部之後明顯能感到和最近二十年的作品風格迥異,我一直認爲江戶川亂步寫的更像是冒險小説,追凶手的路途曲折迂迴,場景都換了無數個,推理元素并沒有那麽明顯。而且好多更是重獵奇内容,像是《人間椅子》,他作爲奠基人的地位的確難以動搖,但他的書確實不適合入門來讀。與江戶川亂步齊名的三大名家另外其二橫溝正史和松本清張,就要好很多。説起橫溝正史,之前 Amazon 促銷一塊錢買了全25本的《金田一探案大全集》,我竟然看完了,導致他直接變成我閲讀量僅次於東野圭吾的作家,東野早期讀得太多,算下來大概在30來本左右吧。哪怕是金田一探案集,很多本也沒有重推理,而是獵奇元素一堆。《本陣殺人事件》還是值得一提,其完成度非常高的本格推理,很多人推薦橫溝正史也是說這本,算他最享有盛名的作品之一,除此以外《獄門島》《八墓村》都是愛好者們常提的佳作,這兩本也特別符合一般大衆對推理小説的那種刻板印象,像是詭異的殺人預告和慘烈的連環殺人事件。日系早期并不像現在擁有和歐美流派齊名的地位,很多作品都有明顯模仿當時歐美推理小説的影子,所以問題挺多可以理解,大多作品放在現在并不一定算的上特別優秀,名聲的來源只能視爲是地位擺在那。爲了彰顯和新這個特色,一些新作家稱自己為新本格派,溯源則本身是綾辻行人發明的噱頭,當然綾辻行人的《館》系列的確都稱得上很優秀的本格作品。

三大名家還有一位——松本清張,我想特別説説。我一直吐槽推理小説是閒書,但松本清張讓我打破了這個印象,若是沒有大量時間揮霍的讀者,不妨讀一讀松本清張。松本清張的推理作品其實中規中矩,我還記得他的第一本書我讀的是算是最有名之一的《點與線》,詭計的創意真的非常不錯,將全日本的列車時間表玩到了極緻,不過整本書也只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並沒有讓我覺得要高呼神作。最出名的作品尚且如此,爲何我還對他評價這麽高呢?松本清張這個人的定位,就直接叫作家,而非推理小説家,這也意味著他的文學性是要好過很多其他作者的。維基介紹他:「其作品的特點是用推理小說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反映人們潛在矛盾和苦惱。」概括得就特別到位,他的書往往能折射出日本社會的深層問題,我曾看過他一本叫《日本的黑霧》的書,就稱不上是推理小説或者本來就不是小説,真人真事,說是紀實文學都比說是小説靠譜。但這本書真的也有在推理,書上列舉的都是一些戰後日本發生的一些懸案,然後這本書就是去推理真凶是誰,頗有開膛手杰克沒結案之前,那些民間鋪天蓋地的分析文的風範。本質上這本書跟那些分析文沒有區別,只是多分析了幾個案件,輔以稍微高於大衆的文字功底,合著成了一本書罷了。這個本的價值在於真的讓我理解了很多戰後日本的社會情況,推理的過程也並不重要,我已經他忘記推出的真凶是誰了,只是此刻提到松本清張時,他能讓我想到的竟然是一本根本不是推理小説的書,這件事本身就饒有趣味。基於這些原因,有人直接把松本清張的作品歸為社會派推理小說,直接開創一個新派別出來。最近國内又首次翻譯並出版了松本清張的四本新書,聽聞也是反映了戰時日本的司法狀態,一下子就點燃了我的興趣。反映社會情況的推理小説其實讀來都還挺有感悟,像是宮部美雪的《火車》中塑造的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日本狀況,一定算是我腦中構築起對那段時間整體想象的部件之一。

再者深入獵奇這個元素,書中能不能搞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出來呢?也即是說推理小説是否所有東西一定要符合現實的物理規則,能不能完全架空一套新規則,當然我相信這樣做的後果一定是bug更多。但有人真就喜歡加一些超自然元素進去,這類作品我看了其實滿無語的,畢竟以爲是一個怎樣的懸案,結果你告訴我謎底就這,只覺敷衍,一股山頂跌至谷底的反差感。曾經讀過清涼院流水《密室之門》這部作品,内容真像上面我説的這樣寫的,他的書我看完是真的懵了,這什麽玩意兒?給大家的啓示就是,哪個領域都差不多,以後還是別踩雷了,老老實實按著前輩們給的推薦看完吧,再雷也雷不到哪去。這個作者是真不出名,你去愛好者論壇問都不一定有幾個人知道,當時純粹是因爲學校圖書館有本他的實體書才歪打誤撞了會看他的書。後來我特意去查了一些他究竟何方神聖,網上措辭很委婉,說他的作品「爭議極大」。剛再搜索了一下,就《密室之門》有位台灣哥們寫了一篇有雷勸世文,講他的推薦值指數0分;亦有人說清涼院流水就叫自High一派,總之沒看見説他好話的,看到之後很解氣。我是不太能接受超自然元素的設定,覺得很無趣,想寫超能力去寫輕小説好了,不要破壞推理小説的樂趣。而再回到劇本殺,昨天我玩的那個本就有鬼魂一類的設定,也讓我覺得很無語,不過很多人玩劇本殺一類的東西就是追求恐怖元素,這也是迎合市場需求罷了,二來是不能破壞已陣亡玩家的遊戲體驗,想個辦法讓他返場罷了。對此只能表示還能理解,但我本人是不太喜歡這種形式的東西。想看點寫妖怪啥的,讀讀京極夏彥就行了,例如最出名的《姑獲鳥之夏》,好歹人家的書有意思多了。

其實説到恐怖和獵奇,我覺得也算是推理小説的刻板印象了,前面我也提到過,好像一般人對推理小説的印象就是各種血腥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事件,畢竟一大半書名都長這樣——《XXXX殺人事件》。説了這麽多,我還從未提過我自己最喜歡的推理作家是誰,我想算是米澤穗信吧。這個回答可能對於一些愛好者來説很雷,但在我眼中,這種日常的小推理有意思多了,讓我更有親近感。連環殺人案?一般人碰得上嗎?或者也沒人真的想碰上吧。推理是個動詞,運用邏輯和事物之間的關係才是重點,根本沒必要非得佈置這麽血腥的場景,某種意義上,殺人案本身已經是一個相當獵奇的符號了,因爲這早已超脫一般人的真實生活。而這種印象更多還是來源於歐美流派,但人家管這類小説叫 Detective fiction,就是偵探小説,甚至直接叫犯罪小説,推理小説一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日本説法,施以改良未嘗不可。喜歡米澤穗信另一個因素可能是情懷吧,古典部系列這種校園生活真的是我的向往和一生美好回憶的象徵,其衍生的動畫作品《冰菓》也一度是我在二次元時期認定的「本命番」。無論是古典部系列、小市民系列還是S&R系列,背景都是校園和日常生活,推理的内容都是平日生活中的小事,像是推理校刊創立之初發生過什麽,開設一間專門尋找失蹤小狗的偵探事務所「紺屋S&R」,乃至於老師教科書貼的便籤作用是什麽這種不能再瑣碎的小事。我也尤其喜愛小市民系列,從名字也可見一斑,就是寫的小市民,不去寫那些一輩子都碰不上的事件,該系列的書名是什麽風格呢?《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夏季限定熱帶水果聖代事件》《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光從名字就能感受到甜甜的生活氣息,跟那些「妖艷賤貨」真的不同。在追求獵奇的人眼中,反而會覺得這類作品才無聊,推理的「事件」宛如過家家一樣,米澤穗信沒有名氣也是事實。不過一來,上文提到的邏輯鏈是否完整無誤是推理小説好壞的一個標準,此標準下米澤穗信的作品的邏輯鏈條也可以堪稱完美。二來這種他們看不上的小推理,依然是得到了專業評審的認可,古典部一樣拿的是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真要説能革新推理小説,米澤穗信這樣的人才叫革新派吧?

所以,米澤老賊,小市民冬季什麽時候能寫出來啊?我都又等了多少年了。

Categories
All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傳統文法小結

之前我在頻道中提到,要光我傳統中文,不僅僅是使用傳統字這麽簡單,亦要注意使用文法。此處做一個我學習使用過程中遇見的文法小結,有機會不定期更新。值得一提是,即使有些文法來源於古文,傳統中文文法並不等於古文文法,就像傳統漢字也不等於甲骨文大小篆一樣。所以文言文探討意義不大,文中文法皆針對於白話文推廣之後形成的文法規則而言。文中的文法更多地是針對於一些書寫慣例之類的東西,更基本的文法既無太大差別,也不需要在此文中來講解。此文也不探究「軟件」「軟體」這樣的用字差異,大多數皆是翻譯差別,與文法本身關聯不大。

一、直角引號

稍留心應該會發現,我在著文有需要表示引用這個動作時,都是使用的直角引號。

直角引號用法極易,「」『』二者分別對應 “ ” ‘ ’,其文法使用規則并無太大異處。不過體現在命名上則恰恰相反,傳統中文外為單引號内為雙引號,簡體中文反之。

至於引號本來的文法,則簡略引述一下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中的解釋:「用來標示說話、引語、專有名詞,或特別用意的詞句。」「引號分單引號和雙引號,通常先用單引號,如果有需要,單引號內再用雙引號,以此類推。」

知乎用戶 stevenliuyi 在考據過程中引述了192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發布《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内容,此書的意義在於這是中國首次由官方頒行的法定標點符號:

例子:

小陳問老師:「老師,中文中的 『引號』是什麽?」

日文中亦保留了直角引號,名曰「鉤括弧」。 亦有學者指日本才是中文使用直角引號的來源,此文不做這方面的考證。

二、縱書

縱書即從上往下書寫的直書文字,并且寫完一行(注:column,此處引述了台灣文獻, 依照習慣,列是row,行是column,下同)之後向左發展。嚴格上中文沒有橫書,有些時候從右往左寫也只能視作單行字數為一的直書。

縱書應該會很少見我用過,因爲在計算機上使用縱書的確不方便,一般也沒有編輯器會預設支持。畢竟縱書漸漸退出主流的原因之一就有計算機的普及。不過生活中我自然還是會在諸多印刷品中見到縱書。

當然并非說縱書完全沒有被簡體中文所使用,牌匾旗幟等并無嚴格規管的私人領域,還是存在不少使用縱書的情況。除私人領域之外,官方領域亦有特殊地需要使用縱書的情形,例如行車道上一些提示語,為方便駕駛員閲讀,使用了縱書的書寫方式。

也正是因為有縱書的習慣,像前文提到的直角引號亦有 ﹁ ﹂和﹃ ﹄的形式用於縱書寫法中,有一個好處是這樣的寫法只需一筆寫完。

縱書僅僅是一種書寫習慣,并未過複雜的文法規則可以闡釋。

三、抬頭

抬頭又可以細分為挪抬、平抬、單抬、雙抬、三抬。

挪抬是我最開始注意抬頭這個文法的起源。挪抬指的是為表示尊敬,在人名及稱謂的前面留一個字的空白,例如常常都能見到的「先總統 蔣公」。因爲此文法在大陸幾乎不再使用,時常有人以「千古完人加一格」類似的話諷刺蔣中正也搞個人崇拜。

不過挪抬在某些地方的使用仍然有很重要的意義,維基詞條上所舉的便是一個當初我看完就直呼太妙了的例子。

聖經的英文版本中有「God」和「god」之區別,但印刷中文版聖經時,描述耶和華神時用到「神」字挪抬,而描述假神時不挪抬,以為區分,亦為保持中文版聖經與原本的聖經在排版及意義表達上的一致,例如「你不可向耶和華你的 這樣行,因為他們向他們的行了耶和華所憎嫌所恨惡的一切事,甚至將自己的兒女用火焚燒,獻與他們的。(《申命記》第12章第31節參)」

平抬,是更加尊敬的書寫方式。使用時將人名直接換行頂頭(換一行頂格書寫)或是書牘的結尾敬語如問候語及申悃語。事實上,大陸也在書信中保留了平抬的用法。 例如:

順頌

時祺

單抬、雙抬、三抬則相似,「抬」字前的數詞分別指另行需要高出的格數,表示不同的尊敬程度,此三者往往搭配縱書更具美感和意義。三抬今日已經十分罕見,稱「天」、「上帝」、「陛下」、「孔子」等會使用到三抬。 下列的清朝詔令文書的首八字則同時體現了雙抬和三抬 :

突然想到了段首空格這件事。通常所説的段首空兩格,廣義上應該也叫抬頭,事實上中文并無「空格」一説,包括上面介紹的挪抬所用的正式表述也是「留一個字的空白」,有點編程基礎的讀者可能更會知道如果直接把空格等於空出一個字是會出大問題的,至少也得全形空格吧。

段首空格爭議很大,包括我自己的這些文章在内,中文網誌幾乎沒有遵守空兩格規定的。而有人考據過并沒有官方文件規定這件事,除了1919年一些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開始改變傳統的分段格式時,在《附則》中規定有:「每段開端,必須低兩格。」 可能只是作爲一種書寫習慣流傳至今,我個人認爲若非要定義這個規則,應該也算得上一種抬頭,故并在一起提兩句。

四、〇

一件小事,卻大有來頭。甚至「〇」究竟算不算一個漢字,也衆説紛紜。畢竟這個結構怪異的漢字沒辦法拆分為任何一個中文筆畫,和「丨」這樣有理可循只是少見而已的字有本質區別。

「〇」如果作爲一個漢字,自然有它的讀音,我也是用 líng 或者 ㄌㄧㄥˊ 才能通過輸入法把這個輸出在這。

我個人使用的仍然是「〇」字,比如今年雙十時我發了一條内容為「民國一〇八年生日快樂」的推文,這種格式在台灣的一些公文落款還是經常可以看到。 也就是說,如果要完全用中文表示年份,不管什麽紀年辦法(如西元2008年應寫作二〇〇八年),就需要用到「〇」字,總不能「二00八」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漢字「零」,教育部國語小字典上解釋「零」是「〇」的大寫 。大寫是什麽東西? 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一般是在手寫賬本防止出錯時才會用到的東西。那麽按照定義,也應該把2008年寫作「二〇〇八年」或者「貳零零捌年」,否則就是混用大小寫了,性質上和「二00八」這樣混用沒有區別。小寫的幾個數字漢字,筆畫都較爲簡單,從美感上看「二〇〇八年」也是很協調的,「二零零八」則總有一種中間一大塊很纍贅的感覺。

此條僅為個人觀點,并無法例規定正確用法,而且港澳的公文中也是使用的「二零零八」,唯部分台灣公文有出現過「民國一〇八年」的寫法。

五、敬辭

有學日語的朋友吐槽過日語的敬辭太複雜,還是中文簡單。中文雖不存在像日文這樣會直接改變句子結構的敬語體系,但也比想象中複雜很多,只是其中大部分在大陸的應用今日已經非常少見。

例如「台端」一詞好多大陸朋友都不認識,實際上這是一個在收發短信郵件時都會使用到的,非常常見的第二人稱敬辭。

當然一些「令尊」、「家母」 之類的稱謂還是比較普及,不過局限於瞭解,除了特別客套的正式書信,甚少使用在日常中。在我經驗中,瞭解途徑也應該只是一些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中有被使用,而非語文教育系統所教導。

基於這種現狀,有些規則并不一定被熟知,例如若有尊輩已歿的情況,則應改「家」字為「先」,如稱已歿的祖母應爲「先祖妣」。想到一則趣事,還是港府提出來的,說若要合稱林鄭月娥和她丈夫時,因爲特首身份尊貴,是不可以用「伉儷」一詞的。 想來也是缺乏敬辭教育所致。

上述這部分嚴格定義上叫「稱謂」,往往會和「提稱語」一起使用,提稱語意指在稱謂之下,表示請求受信人察閱之意。 「台鑒」、「足下」應該是一些相較而言常見的例子,用於平輩身上。

前文有提到申悃語,指的就是書信時表達敬意的敬語,除了舉例的「順頌   時祺」外,還有「叩請 金安」、「恭請 鈞安」、「敬請 道安」、「順候 近祉」、 「即頌 刻好」等等很多例子,并且使用對象也很嚴格,比方説上述五者就分別對應用於祖父母、親友長輩、師長、平輩和晚輩。而信封還會附有啟封詞,例如對長輩的「鈞啟」、對平輩的「惠啟」。至於大陸的「也有保留」,大概指的是千篇一律的「此致 敬禮」,還不懂中間的空格叫抬頭,僅僅為一種固定格式而已。

其他更多更詳細的例子可以在網路上查找,本文目的不在於匯總蒐集,便不加以纍述。

Categories
All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沒有暴徒,只有暴政

可見馬鞍山那一把火,燒出了不少理中客。

他們告訴你,我是絕對的理性中立客觀,火燒阿伯,天理難容,停止暴力。

姑且忽視掉是否為自導自演的那部分猜忌,本著「不分化不割席」的態度,講講那把火,講講裝修,講講勇武。

一些理中客前期包裝的非常好,說他們也是支持香港抗爭,支持爭取自由民主的。但是每次又會退一步兩頭拿好處,說警暴該譴責,暴徒也要追究,以示意自己站在一個絕對安全的「客觀」平臺上,此時便露出他們理中客的尾巴了。

對理中客的討論由來已久, 理性中立客觀誠然是三個褒義詞,但爲何理中客如今是個貶義詞,大概就是被這群人把名聲搞臭的。之前有個人對理中客做的類比,很有意思也被流傳到了中文推特圈,大意是:A說周杰倫沒偷蘋果,B說周杰倫偷了兩個蘋果,這時有個小C站出來說,你們別爭了,要我説大家都退一步,周杰倫只偷了一個蘋果好了。有時候,理中客就在做這樣的蠢事。其實核心映射的問題就一點,此例中偷竊行爲已經觸犯到了一條底線 ,你不能簡單的折中,并且把這種行爲稱之爲是你的「中立」。我也曾拿網上之前流傳甚廣的一張哆啦A夢的圖給別人做過解釋,隨手找到並貼在了下面,其實也可以看到某些字眼跟理中客説過的話契合度有多高。這兩個例子無非是想告訴大是大非前,應該拿出你的良知去判斷,而不是依據現有框架。

何謂現有框架?你説裝修襲警這些行爲在現有框架下犯法嗎,當然犯法。可是現有框架已經出了問題,爲何還是以現有框架作爲基準。上圖中有一個前提是「當胖虎開始霸凌大雄的時候」,稍微轉變一下,用「暴政」一詞替換「胖虎」,就是今日現況,也即是我爲何說今日框架是有問題的。送中惡法通過了之後,送中也是法。是不是哪天出了一條毫無法理邏輯的「陳姓男子不得入境香港」的法案,所以滯留在香港境内的陳姓男子都在違法?加惡法兩字就是爲了告訴你們,有些法已經出問題了,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法都順帶提了一句常規認知下,可如今并不在常規認知範疇内, 法律不一定是底線,違法亦不等於破壞法治。

包括一些理中客鷄蛋裏面挑石頭,但凡違「法」他都要去插兩句,什麽警方已經舉了藍旗還不撤退這是不行的,都跟上述性質一樣。 一味去維護「法」,連法都不公義,這大概就是為皇帝歌功頌德的奴才們會做的事吧,大清也有《大清律例》。今日之法比起《大清律例 》有諸多不同,所以我們講我們進步了,可你今天要去維護一個最基本的「法」的概念而忽視其内容,實爲開倒車。

進步源自哪裏——公民抗命。黑人不讓座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就是不合法,但是今天人人知道那是種族歧視,其中少不了公民抗命的身影。引自維基的定義:公民抗命,又稱公民不服從,為在憲政體制下處於少數地位的公民表達異議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反對權的政治權利。 沒錯,這是一種基本的政治權利,這項權利他本身就「違法」。再者後面還講到:公民的「反對權」就是指「公民不服從」,雖可能涉及違法的行為,卻是出於對「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的重視而不得已所採用的一種手段,是少數人出於對法律的尊重和表現的一種喚起多數人認同的非常手段。基於公民的道德、良知所從事的「公民不服從」,這是不同於一般的「暴民反抗」及「暴動」。「公民不服從」參與者的訴求,是否符合「社會良知及正義」的公共利益是須要訴諸社會多數人的認同所進行的一種抗爭行為。還是那句話,這就是在大是大非前要怎麽站隊了,請用自己的良知和公義去判斷,而不是暴政惡法。

被入獄的社會運動家太多了,因爲他們觸犯了當時的「法」,乃至於現在有人認爲入獄就是社會運動家的資本,成功之後自然功成名就,而我們如今在洪流中,則是等待並心懷希望吧。五大訴求真的缺一不可嗎,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和撤銷所有抗爭者控罪兩項是衝突的,若最終真的有了獨立調查委員會,也一定會判處幾個象徵性的「暴徒」,當然公民抗命就是這樣的結局,這反而是在彰顯法治精神而非破壞法治,絕大多數被定罪者也會顯然接受,但是他們那時候會深知是他們贏了。

暴政成爲事實時,社會契約失效,約束公民的不再是社會法,而是自然法。而自然法默許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反抗,以尋求最終的公義。

至此,有人還是認爲違反的從「情理上」看「嚴重程度」不那麽重的法,比如無視藍旗、無視不反對通知書等等,可以被理解,但示威者暴力太過,暴力一定要譴責。

還是從框架有問題這個角度出發,按照社會契約的觀點,警察在人民授意,接受監管的前提下,成爲了社會中唯一被允許合法使用暴力的群體。當這兩個前提如今已經失效時,已經不復存在「合法使用暴力」這一概念存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暴力,你大可以繼續從情理上認爲不對,但「暴徒」一詞已經站不住脚。

此處推薦一下《反思警權》這一系列文章。

雙標人士現在大概會退一步了,警察的社會契約無法維繫,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人的暴力都是非法的,不合情理的,所以他們譴責警暴,也譴責暴徒。

我曾在TG channel裏面分享了這篇文章。KongU教授,也是五年前「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提出了一個「有原則暴力」的概念。示威者做的就是「有原則暴力」,相反警察是在無差別的濫暴,從這開始就體現出兩者的差別了。

何謂「有原則暴力」,最簡單的例子,政權更迭大多數都是在「有原則暴力」下實現的。 但凡當權者要渲染自己是以何種公義正確的「有原則暴力」手段上位時,就不能去雙標香港的抗爭。正當防衛也叫「有原則暴力」,并非很晦澀的概念,當然戴耀廷本人認爲這個標準因人而異,不過我舉的上述兩個例子基本不會有正常人反駁,説明還是存在一定的普世性的共識。

不過既然提到革命這個字眼了,有人就要說港獨問題了,簡單談兩句立場。畢竟我曾經看見「廢青」論的小粉紅是這麽論述的:真要革命真槍實彈上前線流血啊,像曱甴一樣見警察就亂竄 ,果然廢青。按民調結果看港獨支持率其實也不高,這裏面基於了很複雜因素的概念,比如獨立的中港關係之類的。但我也不從五大訴求沒有提港獨這些角度來開脫,逃來逃去搞得像港獨確實是一個貶義詞了。和臺獨汙名化一樣,其實這也是在汙名化港獨。上述講了這麽多,同理,國家安全法就不能算惡法了嗎?倘若國家安全法是惡法,那麽爭取港獨就是正當的。所以我是支持本土自決派的觀點,以包括香港獨立在内的各種手段實現本土自決,都是可取的。況且也有和平顔色革命的例子,香港之路就是效仿的波羅的海之路,一次歷史上非常成功的和平示威。若真是流血革命,其實這些小粉紅的意思也默認了有 「有原則暴力」這個東西存在嘛,他們想諷刺港人沒種來達到羞辱目的而已,回到「有原則暴力」這個話題上。

那麽有點爭議的 「有原則暴力」 如何看待?武力也是分等級,警方的措辭中常會提到「最低武力」、「對等武力」這些詞,畢竟面對各國媒體他們也要找點臺階下,即使他們「最低武力」和 「對等武力」如今也是在扯淡,門檻越來越高。畢竟我不是雙標狗,示威者也有「最低武力」和 「對等武力」,不能濫暴這一點我也認同。 那麽示威者濫暴是什麽,可能是真的殺人,顯然并沒有這種事情發生過。殺人絕對是違反任何正義體系的,包括戰爭中,并且的確大家都很忌諱這件事,一度擔心政府會自導自演一場殺人案來給給示威者扣帽子。裝修其實是很好的做法,也算有原則的最低武力,我們可以明確的所有前提是,警暴在先,黑店在先,這些已經成爲了事實。而且示威者之間有共識就是不拿店裏面的東西,原則處處可以體現,打砸搶燒終究只是既得利益者發了瘋似的意圖汙名化示威者的標簽。

訪談中戴耀廷引述的《A Duty to Resist: When Disobedience Should Be Uncivil》就認爲,當政府縱容制度暴力去威脅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時,可以使用有效對等的武器去抗衡。這也叫「對等武力」。

既然講到了前提,其實這就是一個誰先誰後的簡單邏輯,這即是理中客最喜歡的情理,顯然他們連情理都站不住脚。無論裝修、私了還是襲警從來沒有主動出擊的情況,暴力的源頭其實就是警察,就是港共政府。第一次機場機會時十分平靜,有示威者就笑談這是因爲那天機場沒有警察。這也是爲何港共政府推出了與暴力割席的短片之後,大家立馬諷刺道:對,就是要和港共政府割席。

事實上戴耀廷本人也是提倡和平原則,他提到: 「所以除非你是絕對的和平主義者,連破壞物品也當成是暴力,不然在每個人對防衛危險的主觀認知不同時,真的很難做出判斷。」 比如你是天主教徒,你有教義不讓你去做暴力的行爲,當然應該恪守自己的標準不去做。可以這麽釐清我的概念,標準針對自己,原則針對社會共識。但不分化不割席也是現今示威者的攻勢,所以大家自己不上前線,但是還是會對勇武心存感激,搞點諸如「非前線巴不嫁」的浪漫主義的話語,未嘗不是為這場悲劇增加幾分暖心的場景,具有現實意義。

概念講了一大堆,談談實際操作上出現過的問題,勇武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也有一個漸漸被接納的過程。早期的和理非抗爭,兩百萬人上街,林鄭還恬不知恥的站出來說了一句我們已經知道這回事了,然後就沒聲音了。兩百萬人是什麽規模?全世界震驚。小粉紅放黑屁說美國早就開槍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如果兩百萬人在美國上街,早就在那個時刻就解決問題了。之後針對質疑一國兩制的問題時,林鄭繼續厚臉皮地說你們能上街正是一國兩制的體現,言下之意就是你們上就上唄,上完我該做啥繼續做啥。所以之後衝擊立法會的示威者才會在墻上塗字:「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是沒用的」。這就是實際操作上最赤裸裸最現實的問題,你港共政府把震驚世界的大規模遊行當兒戲啊,所以得找更多刺激政府的升級手段,勇武從此被接納程度也越來越高。

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自然皆大歡喜,問題是他沒有成功。非暴力不合作最著名的領導者是甘地,但他自己也説過這種抗爭形式必須針對一個文明的政府,可惜香港現在面對的不是英國。 暴徒只能指代在憲政民主制度下有和平渠道不用,而去非法使用暴力的人。顯然這個前提也被打破了,真正破壞法治的,正是港共政府。

另外非暴力合作也有非常有力的手段,比如全民換匯和無限期三罷,但被所謂「港豬」阻擋,這個詞用來指代一些政治冷感的人。港人也有人不支持勇武,一些淺黃立場有點飄搖不定的那種,可能早期也去參與過幾次遊行,但該返工還是返工。一是擔心秋後算賬,二是還是得生活下去。 不過這次區議會選舉的大勝利,體現了沉默大多數的力量,倘若這種利好能持續下去,一定是非常擊中要害的。可惜事實上無法長期維繫這種不合作運動,香港抗爭就陷入這麽一個尷尬的局面,這始終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和我一樣在這幾個月去過一次你就會發現城市還是一樣在運轉,尤其是一些遠離示威場地的地方恍如隔世,一片靜好。

所以沒辦法,勇武們站了出來,無關緊要的地方就放在一邊吧,他們去掐住命脈。

有些人沒有經歷過全過程,還是以最初的態度去判斷現期的抗爭,無非是事不關己在一旁講風涼話,請明確現在已經進入大規模抗爭的第六個月了。

反之,經歷全過程,很大程度會影響一個人的決定。在幾個重要的事件時間點,一些和理非也紛紛加入了勇武的行列。這類記錄和理非轉變為勇武的心路歷程的文章也有不少,因主觀的感情色彩較重,不在此處介紹,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找一找。

其實當我審視我自身的時候,也發現如今的我和五年前我在聲援雨傘革命那段時間的心境變化了太多太多,同樣都是 「支持」 ,只是一句「支持」過於籠統,細節太多不是一句「支持」 可以概括的。

所以以前我大概會爲了讓自己的話好聽一點,加上一句本文并非鼓勵暴力,僅僅是論述合理性這樣的話。不過如今我完全是不分化不割席的態度,内容諸君斟酌就好。

總上,社會法失效時,公民有權以包括使用暴力在内的合乎自然法的手段尋求公正;公民抗命是一項基本的社會權利;暴力并不一定會破壞法治,有時反而有利於法治;有原則暴力早已被多次使用過;存在更有效的追求訴求的方式,但不和暴力抗爭這一形式衝突,兄弟爬山;面對暴政,實踐結果即爲和平無用。

暴政之下無暴民,沒有暴徒,只有暴政。

When dictatorship is a fact, revolution becomes a duty.

Categories
All 根本沒考究那是科普吧(

威妥瑪拼音淺探

香港XMA的AAP上,給一位歐洲友軍遞上我的Biocard時發生了一件小故事。我的卡上第一句寫有Macau/Chungking的字樣,Macau自然知名度高也緊鄰香港,大家都知道是哪,沒人提出過疑惑,不過他皺了皺眉,問我Chungking是Chungking Mansions嗎?

一時不知道怎麽回答,就告訴他寫成漢字是一個東西,Chungking Mansions雖然和重慶城市沒什麽關係,但是借用了他這個地名,和XX路一個道理……看他還是似懂非懂,索性把Chongqing維基詞條的第一句話給他展示了:Chongqing, formerly romanized as Chungking. (説起來在更深的交流出他完全不理解詞條中municipality指代的是直轄市這個意思,考證一下直轄市最早是誰翻譯成municipality也許挺有意思的2333

formerly romanized,曾經的一套羅馬拼音方案,即是今天我想講的威妥瑪拼音。當時聊天時沒想到從拼音方案這個角度去解釋,不過凴我的三脚貓英語功夫,怕是會越講越複雜。以前僅僅知道威妥瑪這套方案,沒有細究,强行硬套在Biocard上面,真正被問及時反而尷尬了。

威妥瑪拼音下的重慶更準確地說應該拼為Chung-chʻing,當年由於發電報時的一些限制,簡化掉了附加符號和音調號,最後而成的「Chungking」嚴格上稱之爲郵政式拼音(見Chongqing Note1)。郵政式拼音有許多調整,除了上面講到的簡化一些符號外,還包括一些其他規則。比如應用在Chungking這個詞上一條規則,視尖團音的差別,將Chi、ch’i、hs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

聯合國於1977年起正式改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大陸地名,但即使如此一些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名詞還是保留到了今天,在IATA代碼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用CKG表示,顯然是沿用了Chungking,同理還有首都機場PEK沿用Peking等等。又如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過去的一些中文名詞音譯如功夫(Kungfu),太極(Taichi)等等例子,處處還存留著威妥瑪的影子。

雖然大陸已經變更了方案很多年,但臺灣基本上保留了威妥瑪拼音方案的譯名,如臺北(Taipei),高雄(Kaohsiung),臺中(Taichung)皆是官方沿用至今,臺灣的許多人名也是以威妥瑪為標準,比如蔡英文(Tsai Ing-wen),不過臺灣近年來的政策也慢慢開始往漢語拼音靠攏了。另外港澳這邊的譯名有些許差異,威妥瑪拼音本質上是拼寫官話的拼音系統,例如廣州作Canton本是源自粵語,且Canton當時已經聲名遠揚,便保留了下來,可以把這類視作粵式的郵政式拼音。值得一提的是直至今天港府的粵拼方案也是和粵式的郵政式拼音大體相同的。

臺灣選擇側重向漢語拼音,亦存在一定考量。最著名的莫過於「常凱申」誤譯事件,中國大陸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第三章中,將蔣介石(Chiang Kai-shek)錯譯為了「常凱申」。不過明顯可以拼出Chiang Kai-shek取自粵語的發音,問題應該出在應用不廣汎身上而不是威妥瑪拼音的本身。漢語拼音影響力日趨强大,本著統一標準的原則去改用漢語拼音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威妥瑪拼音本身是否存在一定問題?有的。畢竟威妥瑪拼音最早是由西方人創建並使用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漢語規則,對國人而言則是缺點了。往俗了說,這更想是西方人當年的一套拼讀方案,和我們拿諧音去讀外語本質無差,只是更科學更系統。摘錄幾條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ㄩㄥ記為iung,與聽感有較大差別,漢語拼音改用iong,較為接近聽感。同理ㄨㄥ記為ung較之ong聼感欠佳。威妥瑪拼音沿用拉丁語的習慣,使用ʻ符號來表示送氣清音(pʻ, tʻ, kʻ, chʻ, tsʻ),後在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把ʻ符號常被省略掉了,造成混淆。且北京官話中沒有濁音,b, d, g等濁音字母在這種情況下就被浪費掉了(g只用於ng韻尾)。此外,英語中的清音多送氣,濁音濁化不明顯,聽感上與北京官話的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類似。另外還有一些發展到今天的技術上的問題,威妥瑪拼音如果要在電腦上做成輸入法是很不方便,設計時必然要考慮諸如對濁音的優化,其實優化到最後幾乎是再現了一次漢語拼音的發展過程,著實有趣,所以也不能苛求一種老方案。

事實上對於威妥瑪創造之初本意的受衆而言亦存在一些不足。威妥瑪拼音使用hs來記錄/ɕ/,而漢語拼音用x來記錄/ɕ/,衆所周知x和j、q一樣,是最讓外國人摸不到頭腦的發音之一,常見於一些拼讀中國人名的笑話中。對於英語母語的人來講,威妥瑪確實有利於幫助他們找到更爲準確的發音,但在一些如威妥瑪拼音hs的處理上,也無法解決天生發音上問題,無論如何標注都不能正確發音,説到底拼音方案只是一套符號。只是在這個例子中,漢語拼音能夠在重码率這一點略勝一籌。發音規則也是人賦予的,跟字符本身無關,漢語拼音也絕不是最優方案,但在上述這些點上處理的確實不錯。

依據以上的觀點,做一些轉變是可取,但一鍋端就沒必要了,威妥瑪拼音并不是一件錯誤的東西。沉澱了百載風雲,他更重要的是文化意義,是提起Peking時,能立馬想到金牆銀壁紫鑾殿,琉璃結草玉浮煙的紫禁城,而不是望京SOHO。加之一些自己政治上的主觀原因,我還是偏愛那座在持續六年半轟炸中屹立不倒的民國陪都Chung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