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杂文

辣食譚

去年聖誕,得閒去了一趟辣椒的家鄉墨西哥,對辣文化的感觸又深了一層。

本文探討一個很早以前就想聊的話題——為食辣者辯護。

不知道中文網路近年又在跟什麽風,開始瘋狂攻擊辣食,來來去去不是辣掩蓋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就是辣掩蓋了不新鮮的食材。兩頭的話讓你一個人説完了,深得贏國精髓嘛。

網路上傳播一個觀點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完全不需要論據和論證過程,即可三人成虎。在《仗劍江湖夢已遠》,我就批評過一些中國玩家「國產來來去去都是武(仙)俠題材,無聊死了」的論調,是顯而易見的跟風。同理,互聯網上如今對辣食的攻擊,如出一轍,直接輸出結論,毫無邏輯可言。并且説的人愈來愈多,他們自己還真當那麽一回事了!

更好笑的是,一些四川人非要跑出來說川菜不止是辣,也有不辣的菜,憋上半天也就舉一個開水白菜的例子出來。連立黨都在説這件事,我就是刷到了他的推,再也綳不住了,讓我有了要立即填坑的決定。錯了,那些四川人辯護的方向全部錯了,包括立黨推下的評論也全是在那真的舉例子,問題明明在於,辣食究竟怎麽你了?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川菜譚,不是湘菜譚,就是辣食譚。

而諸如這般的討論會引起民憤的底層邏輯在於,攻擊者在近年已經將辣食貶低為了窮人食物。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環境中,自然很多人聽不得這話。當你深入挖掘之後就能發現,小丑竟是那些暴發戶們自己。

衆所周知,辣椒是舶來物,原產於墨西哥,直至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但這并不意味著,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四川人并沒有其他營造「辣味」的手段。辣,其實并非味覺,而是一種痛覺,這個概念如今已經逐漸成為了常識。所以事實上,想要客觀定義辣是怎樣的,非常困難,世界不同辣系菜餚,嘗起來實為千奇百怪。人們形容芥末的刺激性味道都稱之為「辣」,對習慣四川辣的人而言,實在費解。

四川辣派,有一顯著特徵,即麻辣。麻味,源自花椒,這個東西自古就扮演起了重要角色,真正本土原產的調料,它直接有個更具地域特色的別稱——蜀椒。《華陽國志·蜀志》記:「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中文此時又博大精深了起來,「辛」也并非一種味覺,「辛」常與辣一起組成辛辣一詞,指代的也是刺激性的味道。古之辛味,如何調製?材料一花椒已經提到,是原產作物;《益部方物略記》:「綠實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此為材料二茱萸;《呂氏春秋·本味篇》:「陽樸之姜,招搖之桂」,陽樸為蜀地地名,此為材料三姜。另外輔以古時的泡菜葅和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五辛等調料,製作辛味食物。

由此可見,四川自古就食用刺激性的,「辛辣」的食物,古時四川是天府之國,嶺南是什麽地方就不點破了。哪怕在辣椒傳入中國的明朝末年,廣州確實已經接受了一點點海洋文明的熏陶,使得十三行有了些許雛形。但稍微查詢當年稅賦記錄,廣東對四川并無多大優勢,頂多算相差不大的兩個大省。當然,明朝稅收系統較為複雜,并且還有濫收鹽稅等問題,不能以現代社會的稅收體制去回顧。《明會典·驛傳一·二·三》統計了驛傳數量,能體現一定的經濟活力。四川水、馬驛合計141,遞運所14;廣東水、馬驛合計75,遞運所1;兩者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四川亦是全國數量最多的地區。今日廣東有話語權,九成功勞還得歸於大英帝國,并無任何真正值得吹噓的地方。所以一小撮廣東人跳出來的嘴臉,只讓我想到暴發戶三個字,最為幽默的是,一看結果是粵北人。別誤會,我不像他們一樣玩地域黑。

所以廣東當時壓根不能稱之爲發達地區,「沿海發達地區」這個詞也能用在還沒有進入海洋經濟甚至還在海禁的地方嗎?農耕經濟世界第一城内陸長安聞之落淚。辣椒順著海洋經濟輸入是事實,保守的沿海地區,不敢將辣椒引入食用,只當作觀賞植物,這才是正確的敘述方式。我就一直盯著此前網上的言論納悶了,這堆沿海保守地區不敢接受一個新東西,明明是典型的保守表現,咋被吹成進步的表現了?上一篇文章我提到一個細節,加拿大人也經歷過創造各種料理的時期,夏威夷披薩、加州卷,都是加拿大人的作品。正是因爲經濟寬裕,人民才有閒心去做這些事。帶我媽去日料店時,她生魚片不敢吃,生鷄蛋也不敢吃,請問網友們這到底叫進步還是保守?還是也順帶攻擊一下日料?確實也有人開始說日本自古資源匱乏,只能吃那些東西。到頭來,飲食之爭,就是誰都瞧不上啊。

不過還是不能否認一個更關鍵的事實,現代飲食,確實是在幾十年内形成的,重慶火鍋歷史就非常短。而地域黑的亂象,其實滲透到了每個方面,飲食不過是其中一個戰場而已。此番地域黑的核心,還是關乎經濟,關乎錢,無論如何,也要想把自己渲染成高貴的,而把別人渲染成低賤的。所以飲食戰場上爭紛,就是以今天的經濟實力在做投射,日本人人知道發達,日料也就成為衆星捧月的對象了。韓國料理也是以辣為基調的,五十年前可能也是遭人嫌棄,但今天白人也會給你說上一句他喜歡吃 Kimchi。2023年,重慶 GDP 重新超越廣州了,注意是重新,歷史上也沒怎麽低過。一小撮廣州人前兩年説著我們只關心喝早茶,沒人關心這些,結果真被超越的那一天氣急敗壞,場面一度滑稽。地域黑,歧視鏈,不得不説刻在老中骨子裡。沿海目前是發達,未來誰知道呢?如果鐵路運量大過集裝箱,世界是會重返内陸經濟的,就看重載列車的發展了,最好整出重載高鐵來。熟知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是極度熱愛家鄉,并且一直致力於推廣本土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人,那當然需要寫一篇回懟文,睚眥必報。

其實扯遠了,痛斥一小撮人之後,我還是想要真正的,以謙卑的態度,繼續宣揚一下辣食。公平起見,提一些可能是負面的評價吧——健康憂慮。我對營養學并沒有太多了解,我主觀覺得單純的辣椒這一劑調味料,可能并沒有太大健康問題。健康爭議,主要還是在重油上面,單純考慮辣,甚至有研究指出能降低全因死亡率 [1]。但一個事物一旦風靡起來,就沒逃掉過健康憂慮。炸鷄、珍奶,哪個東西健康?我是及時行樂派的,吃得舒服就行。至於養生派的人,自己斟酌,體驗體驗就好,相信你們也不會天天吃,談一個飲食健康與否一定是要談劑量的。

去年我讀了曹雨的《中國食辣史》,是一本較為全面的書,有興趣可以通過這本書對中國辣食的底蘊進行一個擴展,而不局限於四川的麻辣。不過書中確實也有沒覆蓋的地方,比如東北辣與朝鮮族飲食,也就是韓國那一流派,此中的關係,作者自己也提到了沒有覆蓋這一方面。回想起第一次吃新疆炒米粉時我才意識到新疆人這麽能吃辣,西北辣與維吾爾族飲食的關聯,也是不太常被人發現的角落,值得新的考據。當掃一遍中國地圖之後,猛然發現,其實不吃辣的地區反而才是小衆。世界食辣史,話題更為宏大,中國尚有漏網之魚,世界範圍我暫時沒有太多涉獵,短短幾日的墨西哥之行,沒有積纍太多素材,只能簡單說一句我真的愛吃。另外身處北美小孟買的我,無意中被幾道印度辣菜驚艷到了,是不曾嘗試的領域,未來素材足夠,也許會拓展國際話題。同時,這也回應了最開頭的指摘,辣菜的烹飪手段和成品呈現的味道包羅萬象,此處説的墨西哥菜印度菜可能他們接都沒接觸過,張口就辣破壞食材本身的味道,指不定熒幕背後是個天天點外賣壓根不下厨的年輕人。

再回到川菜的話,其實大家說爛的川菜很多不辣的説法確實也成立,只是不是這篇辣食譚的重點。川菜也得再細分三個流派,成都上河派,重慶下河派,自貢鹽幫派。不辣的菜其實基本上都是成都那邊的,川内的人也知道,成都吃辣能力都是倒數的,我們下河派的菜,就是辣,純辣,沒什麽不好。關於不辣的川菜,我也推薦一本書,是扶霞(Fuchsia Dunlop)的《川菜》,既可以當作菜譜,也可以當作文化書籍看,實體書設計得也異常精美,我特地買了一本鎮在書架上。作者是一個深入研究川菜幾十年的英國人,這才是我心目中,估計也是大家都無法否認的,真正美食家。她對川菜的幾十種味道,都有列舉,從而跳出辣的框架。不過猶記得她對歌樂山辣子鷄的描述,滿滿一盤辣椒,渝菜粗獷之本色。還是那句話,川菜不辣,我們渝菜(p.s. 我發現維基真把渝菜單獨分出去了一個詞條哈哈哈誰幹的)就是辣,我也為之有極其鮮明而不落於凡塵的特色而自豪,所謂文化自信也。

[1] Lv, Jun, Lu Qi, Canqing Yu, Ling Yang, Yu Guo, Yiping Chen, Zheng Bian et al. “Consumption of spicy foods and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351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