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評測

DePIN:炒概念還是解構「空氣幣」?

前有我在黑五買了 Ledger 的硬體錢包,笑稱連硬體廠商現在都好多家,整個行業衍生的經濟體量已經非常龐大,幣圈相關從業人數估摸著也得有幾百萬了,根本不可能一夜清零。

後有反賊大V發迷因幣,成為衆矢之的。此時,距中本聰寫下《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已經超過十六年了,架不住局外人還是用一套「空氣幣」言論銳評。那可是整整十六年,2008 年左右的網路流行語還是「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還有人在用嗎?怎麽銳評的言論,卻停留在十六年前?

老實説,迷因幣確實是空氣幣,因爲它沒有任何底層商務,連 CZ 上月都發推稱迷因幣市場現狀太 Weird 了,不需要任何區塊鏈知識,一鍵發幣就能割韭菜,來錢太快。如果長遠去看,迷因幣的結局一定是歸零,假如08年就有迷因幣的概念,彼時你爲「賈君鵬」發行了迷因幣,必然盛極一時,但今何在呢?加密貨幣倘若風評真的太差,一定得歸咎於迷因幣。

真正用心的 web3 項目,都是在做實事,有認真調研市場後產生的白皮書,有條理清晰可行的 roadmap,穩步向前。對於傳統、保守的旁觀者,怎麽獲得他們的信任?我在 web3 遊戲那篇文章中也反思了不少,既然他們覺得加密貨幣是空氣,那麽綁定上硬體能行嗎?DePIN 賽道的項目就在做著這件事,而我最近也對 DePIN 項目有了新的見解。

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的縮寫,意為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小衆賽道,並不爲人所知,因此也蘊藏著無限潛力。只是就我看來, DePIN 賽道上真正革命性的項目還沒出現,所以話也只能含蓄到「蘊藏潛力」這一步了。

引爆今年 DePIN 熱的,是分享閒置帶寬賺取空投的 Grass 項目,因爲其空投數量不菲,算得上今年數二數三的大羊毛,我也加入了。Grass 也可以用作解釋 DePIN 概念的淺顯例子,寬帶、網線當然是基礎設施,去中心化地分享各位用戶的閒置帶寬,可不就是 DePIN 嘛。

但分享閒置帶寬這個概念新穎嗎?Not at all。我在羊毛總結文中就已經介紹過 Honeygain,好多年的老牌帶寬分享平台。當時我就説它本質就是在挖礦,誠不你欺。Honeygain 和 Grass 唯一區別只是一個付法幣,一個付代幣。甚至 Honeygain 前兩年已經開始涉及幣圈了,除了法幣出金以外,和 JumpTask 合作,提供了 $JUMP 代幣的出金方式,選擇以 $JUMP 代幣領取獎勵的人還可以有額外 10% 的加成。此舉做得比 Grass 早得多,然而並不成功,因爲單位時間收益太低,$JUMP 的項目方運營得也非常不好。Grass 的單位時間收益我原本就以 Honeygain 為基準去想象,所以才會在拿到空投時感到驚喜,這也高太多了!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 web3 嗎?跟其他 web3 項目一樣炒概念,例如web3 遊戲指的是一堆套皮 tap2earn 小遊戲,把並不是獨家的 idea 挂靠上加密貨幣,然後錢還真就滾滾來,幣圈的錢有時候真像大風颳來的。Grass 成功之後,類似的項目可謂雨後春筍,有興趣一試的讀者不妨移步附錄。

Coinbase 最近推的一個項目 $DIMO,讓我看到了 DePIN 賽道的擴展性。$DIMO 是一個汽車物聯網平台,需要駕駛員們連接他們的車輛,以收集並共享行駛公里、行駛速度、位置追蹤、輪胎壓力、電池/引擎健康狀況等資料,駕駛員因此可以獲得 $DIMO 代幣的獎勵。

概念新穎嗎?其實也不。前兩年已經出現過 Otonomo 這樣的第三方汽車數據收集公司,畢竟在智能駕駛時代,訓練數據確實對保障道路安全有著重要意義。DIMO 做的,無非是以代幣作為激勵手段,鼓勵用戶自願加入。同時,保證收集的數據是去中心化的——當然,Web3 項目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其法律和合規問題,這些是另一個相當龐大的議題了。

類似 DIMO 的項目,還有 Hivemapper,也是部署在用戶自有的車輛上,貢獻地區影像,共同構建去中心化的地圖。我其實對這兩個項目滿有興趣的,奈何並沒有車加入項目,我想這也是 DePIN 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一旦你想解構「空氣幣」,與硬體相綁定,門檻也隨即跟了上來。硬體即成本。

所以目前 DePIN 賽道上的項目大體如此,找到一個基礎設施的方向,然後以代幣激勵用戶加入,並提出構建某個去中心化網路的願景。除了上述基於帶寬、車聯網的項目外,還有以人人運行電信台,構建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為願景的 Helium;以人人共享存儲空間,構建去中心化雲端儲存服務為願景的 Arweave;以人人共享氣象資料,構建去中心化氣象網路為願景的 WeatherXM 等。

不能説這些項目不好,好幾個我都非常感興趣,且躍躍欲試。當我説出「躍躍欲試」這個詞時,其實我指的成爲社群節點,做出貢獻,領取空投獎勵。然而我更想試的,是成型的產品。試想,去中心化的地圖,若能實時更新,對於一個谷歌街景重度用戶來説,將是多麽完美的競品。

但它真正能實現的日子還遠著呢,所以統統都是願景。項目方也許對他們的項目充滿熱忱,商業計劃亮眼,拉到了不少投資,但短期内怎麽去和谷歌這樣的大資本抗衡呢?以代幣激勵用戶,又能真正吸引多少貢獻者,整個 DePIN 賽道都還小衆的前提下,樣本數量遠遠不足。況且還有硬體成本問題,以 WeatherXM 為例,普通人可沒有辦法收集氣象資料,於是你需要購買項目方出品的幾款氣象儀器,約 400 刀。說貴倒也不貴,只是對於很多空投擼毛黨來説,這個成本他們肯定是不會給的。倘若項目暴雷,還會虧本,難不成還真只是買氣象儀器爲愛發電?Grass 成功至此也是完全能理解的了,它並非是毫無成本的零擼羊毛,你需要有網有電,但大多數用戶都將其忽略不計。然而要車要氣象台時,門檻可就不是一個檔次了。

你看,如今加密貨幣不是空氣幣了,大家卻又因爲門檻而退步。加密貨幣已經是一個很完備的金融市場,最重要的還是看項目方的實力。Coinbase 市值如今都已超越港交所,系全球第四大上市交易所。所以你挑一個項目,事實上跟挑一隻股票沒有差別,DYOR,股票難道不會一路清零到退市嗎?不要迷信上市,反之亦然,上文提到的所有 DePIN 項目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此文僅做 DePIN 概念的科普,以及辯論區塊鏈結合硬體可否解構「空氣幣」的誤解。DePIN 賽道仍然小衆,有幾個熱門項目,但真正的革命項目還沒出現,且該賽道最不容易「割韭菜」,所以我仍保持著對它的期待,區塊鏈尚需要真正的想象力。


附錄

Grass 邀請連結(第二期空投)

Nodepay 邀請連結

BlockMesh 邀請連結

Gradient 邀請連結

Bless 邀請連結

Categories
All 評測

流動性挖礦之數學原理

流動性挖礦,Yield Farming 或 Liquidity Mining,是 DeFi 領域的一次金融實踐,始於 2020 年的項目,也不算新概念了,但底層原理始終是一貫的。

流動性本即是傳統金融的概念,在做期權時如果你開出一張非常離譜的單子,券商就開始提示流動性不足了。開得出來的常規單,説明流動性充足,有人買,有人賣,這就是流動。

本文只講述流動性挖礦的數學原理,四年之間不少人墮入流動性挖礦詐騙,多與野鷄 DEX 和野鷄幣有關,投資有風險,Do Your Own Research。

在 Web3 世界中,DEX 則擔當了券商的角色,但 DEX 不一定靠譜,遠不如銀行、券商本金充足,甚至找上一堆開源代碼你自己都可以現搭一個,DEX 們的錢哪來呢?——用戶。你可以提供資金,成為一名 Liquidity Provider,簡稱 LP。

DEX 為了吸引用戶提供流動性,往往會給出極高的 APY,動輒 1000%,這是傳統金融業望而卻步的數字。DEX 對兩個代幣之間的 swap 交易都會有 約 0.2%-0.4% 不等的手續費,這是 LP 能夠分得利潤的基礎。所以冷門池子,根本沒人 swap ,沒有資產在流動的,能夠獲得的收益寥寥無幾。

以我自身參與的,今年一飛衝天的 TON 鏈為例。一個流動性池子,應由兩個代幣組成,例如 TON/USDT,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好例子,因為 USDT 是穩定幣,在接下來計算中將全部算成 1,從而簡化繁瑣的數學原理。在你選擇成為 LP 加入池子時,需要提供等額的兩項資產,例如加入 TON/USDT 時提供價值 10000 美元的 TON,假設時價為 $10,則共計 1000 個 TON 和 10000 個 USDT,1 USDT = 0.1 TON。入池完成後,取得 LP 憑證代幣,它證明你是流動性提供者,以及你在整個池子中所佔的份額。LP 與兩種代幣之間應該滿足一個恆乘積公式,使 LP 總額保持在一個常數,設為 L,它與 T(TON)和 U(USDT)之間的關係表示為:

T*U=L

前面已經説過,U 的價格恆為1,可以對此公式進行簡化,只看 T 的價值,它等於 T 的單價 Tp 和 T 的數量 Ta 的恆乘積:

T=Tp*Ta

TON/USDT 池子許諾了 100% 的 APY,理論上投入的共 20000 的資金一年後就翻倍了,但 TON 在市場上的價格必然會變化,假設不幸暴跌砍半,TON 價格變為 $5。此時 1 USDT = 0.2 TON。由於 L 為定值,即此例中為 20000,此時經過市場波動一番交易後,我們的 TON 總量若為 X,USDT 總量為 Y:

X*Y = 20000

解得我們現在手上應有 1414.21 個 TON 和 7071.07 個 USDT,他們總價值為 $14142.14。然而,如果我們從一開始什麽都沒做,只是 TON 虧了一半,手上幣的總價應該為 $15000 才對,我們甚至多虧了$857.86,折 6.07%。這部分虧損,便是所謂的 Impermanent Loss(無常損失)。我不是很喜歡無常損失這個譯名,讓人摸不着頭腦,其實就英文字面意思,非永久損失。投資不是投機,虧了一半也不要慌亂,假使再過一段時間,TON 又漲回了 $10,和初始價格一樣,非永久損失就不再存在,開開心心分 LP 手續費的收益。但如果你是韭菜在跌一半的時候就取了出來,非永久損失便成為了永久損失。

同理,上漲也是會有非永久損失的,也就是說只要幣價產生了波動,與你投入池子時的價格相差越大,非永久損失就越大。再假設 TON 漲到了 $15,此時池中應有 816.5 個 TON 和 12247.45 個 USDT,價值 $24494.90。然而你最初只是忘了錢包,最近又找了回來,幣值明明有 $25000,又產生了 $505.1 折 2.06% 的非永久損失。不過看起來比虧了好吧?

這其實就是我的策略,能夠幫助我長持資產,TON 今年猛漲,不放在池子中我早賣掉了,這就是人性。什麽想回十年前買 BTC 的固然是白日夢,但我還是要説,如果一般人真在當時買了 BTC,翻三五倍時就已經笑得發癲馬上賣掉了,不太可能能長持到翻幾百倍的時候。數學模型終究是數學模型,我是承擔了非永久損失,畢竟在我策略裡是終究是賺錢了,哪能面面俱到呢?

另外很多介紹流動性挖礦的文章介紹完 Impermanent Loss 就結束了,沒有算上 APY。假設 APY 真高達 100% 並持有一年呢?收益這部分,一些 DEX 的處理方法是獨立發你池外的代幣,100% 可不是小數目啊。於是情景一,你最後將分紅 $14338.55,總資產 $14338.55 + $14142.14 = $28480.69,利潤 $8480.69,實際 APY 42.4%;情景二,你最後將分紅 $24835.10,總資產 $49330.00,實際 APY 146.65%。

所以 APY 100% 是多麽驚人的概念,即使其中一個代幣暴跌一半,也能靠 APY 補救回來,而很多 DEX 的池子甚至寫 APY 1000%。必須澄清,其間小把戲非常多,比如他們顯示得是三日平均 APY,這是因爲這兩天某個 meme 幣爆火交易量才這麽高,一年根本沒多高,再比如野鷄 DEX 本身就是騙局,半年後跑路了。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DYOR

還有一點,本文簡化了模型,其中一方代幣是穩定幣 USDT,但現實中更多都是 HYDRA/TON 這樣的池子才擁有極高的 APY,計算方法是相同的,但波動必然更複雜。

也許你靈機一動,有沒有 USDT/USDC 這種穩定幣互換的池子呢?還真有,TON 鏈上沒有正式接入 USDT 之前就有 wrapped 的 jUSDT/jUSDC 互換池,APY 往往只有個位數,且要留意交易量是否極低,比一些常規質押項目還沒有吸引力,硬要視為一種穩健理財也無妨。

最後再利申一次,只闡述數學原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Categories
All 評測

Web3 遊戲:從大廠之作説起

今天的遊戲板塊來點特殊話題,介紹一部小衆作品,或者說是受衆十分有限的小圈子作品,Symbiogenesis。特殊之處在於這個小圈子指的是幣圈,沒錯,它是一部所謂的 Web3 遊戲,很多人因此就聞之色變。但它也是實打實的 Square Enix 出品,從 logo 的美術風格就能看出一股濃濃的 SE 味,至少能抓住我一個 20 年 SE 老玩家的眼球。

早在 2022 年 SE 注冊 Symbiogenesis 商標時,玩家們紛紛推測因為設定相似,SE 可能要推出《寄生前夜》的前作。後來知道這是一個 Web3 企劃後,想必玩家們很失望吧,我在紅迪上就看到這樣的標題:‘Symbiogenesis’ is some NFT garbage from Square Enix, not a ‘Parasite Eve’ revival,直接用了 garbage 的字眼。同樣,中國自媒體遊研社也只發佈過一則有關 Symbiogenesis 的微博,評論區清一色的駡聲。

遊戲玩家為何對 Web3 遊戲敵意如此之大?要知道上述言論都發生在官方只公佈了極少信息,尚未有玩家玩過,只是聽見一個關鍵字就預設了立場的情境下。可見 Web3 遊戲的市場若要鋪開,道阻且長。

我並非 Web3 遊戲玩家,有過一點小額加密貨幣投資經驗,但遠遠稱不上幣圈人。不過我始終對各種新興市場充滿著好奇,至少得體驗一番吧。趁著新一波幣圈牛市,我萌生了想了解 web3 遊戲生態和市場的想法,所以 Symbiogenesis 我也僅僅剛接觸而已。

當然,垃圾遊戲充斥於市場之中。一些質量平庸的小作坊、獨立遊戲,無非是將傳統的充值系統變成連接加密貨幣錢包,以某款 Crypto 支付而已,談不上多創新,頂多再設計幾個 NFT 並允許玩家 P2P 交易。

拜托,那不就是十幾年前的普通網遊嗎?當年甚至有遊戲商人這個職業用現金交易遊戲道具和裝備,因為有親身經歷,我甚至有一篇文章專門寫過遊戲商人何去何從。四年後再回首,該不會這行的媒介變成加密貨幣,進而炒幣吧?

回到主題,玩家們的抵觸情緒源自何處?

第一,遊戲玩家有敵意這句話本身有問題,其實普通人都對幣圈或多或少抵觸,就算在比特幣再創新高的今天,幣圈也只是一個小衆圈子,嘗試買過一點幣的人今日確實不少,但都稱不上真正混圈子的人。況且問問家中長輩、鄉下居民,他們才是「普通人」中的主力,幣圈絕對是詐騙、投機的代名詞,因而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第二,幣圈也好傳統的遊戲商人也好,追求的是錢,產品也均以錢驅動,能做出來優質作品嗎?你看看 Web3 遊戲的攻略就知道了,都是教你如何快速收集 NFT 變現,幣圈有個術語叫空投,指免費獲取一些加密貨幣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玩玩遊戲薅點幣,一種新空投形式罷了。如此看來,或許那些東西根本不該定義為遊戲,值得一提的是,Symbiogenesis 形式上固然是類似視覺小説的頁遊,但 SE 官方給它的定位叫做「NFT 收藏藝術體驗」,還真沒用到遊戲的字眼,十分有趣。同理,市面上各種 Web3 遊戲最後都變成了圈錢遊戲,所以幣圈人又發明了新名詞 GameFi,將核心放在 Financial 上,甚至很多自詡圈内人都把 Web3 遊戲和 GameFi 兩個概念混為一談。然而無論如何變化都是幣圈人想要賺錢的噱頭,其中不乏龐氏騙局,遊戲玩家自然不願意當韭菜。

第三,是主流數位分發平台在帶節奏,標誌事件即是 Steam 禁止上架 Web3 遊戲,再為其無形中貼上了某種負面標籤。這其實會牽涉到利益相關,Steam 本質一個分發平台,分發權是可能被 Web3 遊戲奪走的。況且 Steam 本身就内置市場功能,交易一些遊戲背景、貼圖之類的極其類似 NFT 的東西,無非交易媒介是法幣,要是他們願意發行一套 Steam 平台幣,也就轉變成了幣圈,比特幣之後,幾乎所有新幣,其實就那麽回事,所以幣圈也稱除比特幣之外的所有加密貨幣叫「山寨幣」(Altcoin)。

但 Web3 遊戲,概念上來説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只是至今沒有任何一部出圈的、現象級成功的佳作,好似一處烏托邦。Symbiogenesis 讓我看到了一絲希望。

大廠願意佈局此賽道,自然是好事。你作為一個普通玩家,願意相信那些小作坊,還是相信 Square Enix?在此我必須澄清一點,Symbiogenesis 完全算不上多驚艷,製作人不是吉田P也不是小鬍子,估計只是 SE 那堆氪金手遊的同款 staff,但整體可圈可點,玩法中蘊含著可能性。

Symbiogenesis 正式公測於 2023 年 12 月 21 日,距今三個月不到,是相當新的作品,不過在此之前進行過長達數月的内測,需要玩家加入官方 Discord 並完成一系列操作列入白名單才能獲得資格。而許多獎勵,遊戲術語稱為遺物(Relic),亦是在白名單期間透過積分排名活動發放的。

本作以多名 NFT 收藏藝術角色為主角,在「浮遊大陸」上展開冒險。玩家可以透過交換情報或尋找隱藏道具來推進故事。NFT 收藏藝術不僅可以用作 SNS 頭像和在專用社群內交流,還可以為角色帶來高水準的遊戲性。玩家將在以「獨占與分配」為主題的荒廢古典奇幻世界中,一邊解謎、一邊閱讀故事和提示,以對抗突然襲來的「龍」。此處唯一的問題是,角色立繪的美術水平倒稱不上差,但和 NFT 現有市場相似做成了一套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套圖,非常刻意,大可不必如此。

為了解開浮遊大陸的謎團,本作設有「主線故事」、「支線故事」和「協力故事」三種必須瞭解的故事。主線故事任何人從一開始就可以閱讀,支線故事則需要玩家尋找道具來解鎖。協力故事需要全體玩家協力才能開放。由於玩家一開始無法看到故事全貌,因此適時與其他人合作也是 Symbiogenesis 的主旨玩法。遊戲中提供的 Hint 有時難以找到,官方也鼓勵玩家在 Discord 進行討論交流,所以 Discord 社群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我認為最獨具創新的一處。玩家的目標是參與決定這個故事的結局的最後選擇,即「世界任務」。引用一段應該是翻譯自官方消息的二道帖子:

這個「劇情」與主要的故事線路有所不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和探討「浮遊大陸」。

整個遊戲的進程並不會因為某個玩家一直在前進而能夠了解所有故事情節,需要所有玩家共同努力才能推進和解鎖整個「浮遊大陸」的故事。

隨著遊戲的進展,會從不同的角度解鎖各種信息,而所有玩家都將期待每個信息點的連接,正如我們每周都期待新的「海賊王」、「火影忍者」等漫畫的劇集一樣。

每個「劇情」都需要花費一定的點數才能解鎖,有些「劇情」只需要非常少的點數,但另一些則需要龐大的點數才能夠解開。如何分配點數是所有玩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個故事將由 200 萬字構成(一般日本的一本書為 10 萬~12 萬字),其中的一半,您不需要任何的 NFT 也能夠理解和閱讀,而另一半則玩家需要持有 NFT 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內容。而到底是將這部分內容「公之於眾」,或是「獨占」則是每個玩家的選擇。

整個「浮遊大陸」上有總共有 1 萬名不同的角色,而他們到底為何在這座「浮遊大陸」以及到底發生了什麼,希望玩家們從這樣的方向去體驗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

這就像你在閱讀探險小說一樣。

在最後,3 名玩家將會進入「世界任務」,由 3 名玩家來決定 Symbiogenesis 的最終去向。我們也會設立能夠讓所有玩家能夠觀看這三名玩家如何進行世界任務的情形的方法。

無論是三名玩家也好,守護著這三位完成任務的我們觀眾,我們都會給各位帶來最佳的體驗。

雖然還不能具體告知,但是參與「世界任務」的方式如下:

  1. 尋找到某一個能夠參與「世界任務」的線索
  2. 在做整個故事的解析、分析

希望玩家們能夠參與到這個盛大的故事的結尾。

這不是簡單的 RPG,過過劇情,打怪爆裝備再交易,而是將劇情的推動交給全體玩家,人人都成為了開荒者,富有挑戰性。在某專營鏈遊的論壇,有幣圈人就評論到這款遊戲很複雜,結合我上文所述,顯然這才是一個我看來很好的評價,遊戲性的回歸,投機的消失,要 Web3 的創意,不要 GameFi 的銅臭。

截至今日,遊戲劇情仍然停留在第一章,據官方消息,第二章將會在三月底開放並採用和第一章相同的白名單准入制度,現在入坑還能趕上。目前遊戲内容稱不上太多,而之前提到過本作總共會有六章劇情,值得期待更新内容。

除了 SE,許多大廠都宣佈過想要進軍 Web3 遊戲的消息,SEGA 曾有過企劃但遺憾暫緩開發,Nexon、Ubisoft 等都有新企劃,Ubisoft 也曾推出過足球類的 Web3 遊戲,但不夠吸睛。目前看來,大廠們繼續打情懷牌的可能性居多,只是想把著名 IP 放上區塊鏈。如此看來,Symbiogenesis 一作真的足夠努力了。

一言以蔽之,還是剛剛的觀點:要 Web3 的創意,不要 GameFi 的銅臭。Web3 遊戲可以不風靡整個玩家群體,就像我仍熱愛著的 LBS、AR 遊戲一樣,大概也有人覺得它們是一現曇花,但不妨礙它大有所為,並在無盡的想象力下開拓出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