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杂文

翻譯嘗試暨譯者序

在瀏覽林語堂先生相關的資料時,偶然發現他的三個女兒曾合著過一本名爲 Dawn Over Chungking 的作品,記錄他們一家在重慶短短幾個月内的種種經歷,並且沒有譯本(當時沒找到)。重慶故事?那怎能沒有一個中文譯本呢?遂萌發了翻譯全書的念頭,年輕人精力旺盛,説幹就幹。

翻譯到一半才意外發現,原來前人已經譯過,民國31年,一位叫林平的前輩譯過《重慶風光》這個版本,由大公書店出版。由於這本書本身也是舊書了,只找到幾家舊書店在售,中國對舊書的數字化工作做得又特別差,我並未讀過該譯本。後來我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中查閲到該譯本的目錄,發現原文中出現的許多韋氏拼音或其他舊拼音方案,林平前輩並未考證,使得像是「縉雲山」錯譯為了「青雲山」,「石華寺」錯譯爲了「西華寺」,更別説「柑子灣」這種小地名錯譯爲了「康仔灣」,連我一個本地人都按照原文所説的六里路左右在地圖上找了好久。錯譯音譯詞在那個資料不齊全,鬧出過將 Chiang Kai-shek 錯譯成「常凱申」這種大烏龍的年代,並不稀奇,但後人竟有以訛傳訛的現象,看見一篇文章寫道林語堂曾住進過「西華寺」,這就不對勁了。我對自己的考據有足夠的信心,即使出於糾錯這個意義,我也應該把自己的譯本繼續完成。

另外在《愛國作家林語堂: 林語堂政治態度轉變之研究(1895-1945年)》一書中第五章的注釋第31條提到,林平前輩的翻譯是有錯誤的。第一篇中林如斯提到回國的理由,是「某種自私的」,但林平前輩譯爲「爲了些私事」,直接與原文意思不符了。回頭看看我的這一句翻譯,好在,意思沒錯,信達雅,我的譯本「信」應是沒問題的。當然文筆方面實在過於粗糙,無法與前輩相比。

作爲一個非翻譯專業的人,本著自以爲英文很好狂妄了一把,結果卻是貽笑大方了。翻譯哪裏是考驗的英文能力,考驗的根本是母語的文字功底。翻譯是一項極其辛苦的工作,不比自己寫一本新書簡單。近年來有一個新詞叫「翻譯腔」,形容一些翻譯作品或是外文影視的字幕沒有擺脫原本語言的框架,生硬又不協調,我也曾用「翻譯腔」作爲迷因,嘲諷過不少譯作。不過當自己正經嘗試過一次翻譯之後,絕望地發現全文都是翻譯腔,並且瞭解到譯者薪酬也不算理想,愈發共情到譯者的不容易。

談及本文翻譯腔的體現,原文三姐妹寫作,尤其喜歡用 We 做主語,於是我的譯本就一直在「我們我們」,似乎特別冗餘。另外一些像是 Oh! 語氣詞,如果要遵從原文體現出來,簡直是翻譯腔的典例,但我沒有擅作主張刪掉它們。

有幾處巧妙的雙關語記憶深刻,All Clear 指的是空襲結束,「危險全部清除」而發出的一種信號,我直接譯成了「警報解除」。但原文中有一段提到過她們的複雜心情也隨之 All Clear 了,這種巧妙的雙關完全打我一個措手不及,沒能寫出很好的譯法。

再回到内容中來,文中所説的那棟在北碚的房屋,現在政府將其定名為「老舍故居暨北碚文協舊址」 並列入文保單位加以保護。該屋本為林語堂先生自行購置,演變為今名其原因是林語堂先生携其家人來重慶定居的時間極短,他在離開將房屋轉交給當時在北碚辦公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而老舍作爲協會骨幹,隨後在此辦公數年。嚴格意義上說,此建築應命名爲「老舍及林語堂故居」。

在北碚讀書時,這棟建築是我從地鐵站到校園的必經之地,對整個歷史背景都有瞭解時,彷佛就與她們站到了同一時空,縉雲山、北溫泉、復旦大學、乃至於嘉陵江對岸的那棟「鬼屋」,都是我曾實際拜訪過的地方,讀來饒有趣味。

可惜此書無緣出版,因爲以私人身份難以拿下版權,若要自費需要花上約十萬元之巨。不過若只是自行載於博客上面,並無侵權的風險。正如開頭所説,北碚故事怎麽能不講給北碚人聼呢?無論多少年之後再讀到二戰期間的風雲變化,心情都不會是毫無波瀾的。劣作《重慶破曉》呈上,還望笑納。

111年清明於北碚

2 replies on “翻譯嘗試暨譯者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